大部分的人包括我自己多是喜欢学习新知识,却很少去沉下心来花时间把知识耐心的整合、实践、为我所用,而一些牛逼的人就会在学习后知道了就去做到,做到一定要有结果。于是前后两者差距越来越大。
知识过载给了我们正在高效学习的错觉,很多人都会感觉,看了很多书,懂了很多道理,确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分钟经理人》的作者也发现,曾经给人激情满满地演讲,当时反响很好,但他却看到没有人在行动上发生一丁点变化,于是开始研究如何知行合一,作者在书中《说到做到》指出,我们学到做不到地原因有三方面并给了应对的建议,这三方面分别是知识层、态度层和行为层。
知识层——学得太多了
知识太容易得到了,我们容易成为知识知识的囤积者,贪多、求快、学习了太多知识,但没有留出时间巩固、实践、成长是不会发生的。像学跳舞地人,如果学了新动作,老师会停下来,让学员去巩固、实践、整合,纠正动作,直到能够正确掌握,如果不练,就是看了老师大量的新跳舞,还是挑不出一支舞;去健身也是,学会动作只是最初地一步,还需要不断地练习,身体才会发生变化,才会相应的地方长出肌肉,相应的地方燃烧脂肪,身体变化了,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才算是‘健身’成功了;作者建议要用少而精的学习代替大而浅的接触信息,关键在重复,重复,重复。知行合一的关键一环是重复。因为我们大脑对于接触一次的信息,我们只能掌握其中一小部分,而要掌握一件事,就是要间隔性的反复。反复阅读一本书比大量量接触20本新知识的作用还要大。
态度层面——顾虑的心态
对于不是那么立竿见影的知识担心效果不好,带着怀疑的心态,也是削弱改变的动力,比如怀疑阅读的作用,但有人靠大量阅读输出文章,收获关注和自己的成长,作者建议抱着开放的心态,想想我怎样才能用到?我学会了可以让生活产生怎样的改变? 对于新观点的不认可,也可以用重复的,用不同渠道的方式理解观点,新观点就成了老观点。有时候不相信是因为理解不够深入。
行为层面——没有变化
想让行为改变很难,有的人甚至没有想过要改变行为,比如:知道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行为很差劲,认知上容易理解,但要改变态度和措辞,不是一步之遥,要大量地重复练习,有时候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做到,知道和做到之间要付出辛苦,还有知识缺少跟进,作者建议制定相应的跟进计划,学了知识理论,对自己的规划进行运用,提升行为效率的改变,改善自己的生活。
思:可以解释哪些现象
之前也了解到人的大脑是由无数个神经元组成的网络,记忆就是一个一个神经元连接通路,有时候越容易得到的知识越容易忘记,因为它没有和已有的神经元产生连接,像李叫兽,每懂一个原理知识,就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与现有自己的知识产生连接,需要提出至少五种能被这个知识解释的现象,并且还要找出自己的哪些场景的行为可以被改变,我也尝试这样试试。而我之前虽说看了好多书,但容易忘记想不起来,因为知识太容易得到了,这些知识并没有与现有自己得知识体系发生连接,于是连接得点越少,越难被想起,真是需要重复的练习,尝试改善自己的生活。下次还要有节制的输入,增加自己的整理过程,让知识为我用;
工作上,之前听说,三分靠看书学习,七分靠工作中实践学习,有点不理解,工作就是那些事,如何算是提高呢? 原来在工作的实践中,是要真实的去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要完成的任务,要出东西的,能输出才是学到的过程,改变行为的才是真的成长,而单纯的学习知识,并不能为我所用,也并没有制定跟进计划,不算是成为自己的知识。以后看成果说成长!以成果为导向……
笑来老师说的以用为学也是这个强调产出,能改变行为,改变生活,能产出的才是让自己成长的,能用到的才是学到的。
找工作用的作品集,也是看产出的结果,也是看哪些知识是被内化了的能力,真实能用的能力。
行:怎么用,可以改变我的哪些行为
学到了东西,要养成习惯,花时间回顾,看看这个知识与自己的哪些知识相关,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改变哪些行动,让知识与大脑产生更多互动。
对于一些知识,能够总结成系统,深入地了解来龙去脉,能联系到被用的各种情况,反观可以改变自己的哪些行为,也是为了能更好的用,真正的合成。
对工作的各个环节能查漏补缺,对一些薄弱的环节,能够反复练,能看到只有这样用起来行动变化了才能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改变,要以反复用中有点变化为习惯和乐趣,这才是学习。
只有输出了,产生或改变了结果了才是自己的能力,在工作的产出代表自己的能力,能对工作项目的完整系统思考和产出,对需要地能力比如执行、沟通、表达、能整体系统深入地思考和运用,并有针对性产生,从而提高工作产出的结果,也能在工作能力上成长。
这是朋友推荐的喜马拉雅上“行动派”的一期节目的笔记,音频是对《学到做到》这本书的解读和介绍。
以下是我尝试整理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