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者,当清正廉明、心怀百姓,当格尽职守、政事精绝。 近千年前,周敦颐做到了。
元公为官三十一年,只做过知县、参军、判官以及知军。官虽不大,却都做得非常好。
大宋,以文抑武加强君主集权,防止军阀割据,大力提倡儒学,重用儒臣,“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要求武臣也要读书。到了宋仁宗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一大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授孔孟的典 籍,官场上更是形成了一股一边做官、一边讲学的“仕而传道”之风。
于是,一大批像元公那样的儒仕,如同濂溪般汩汩而涌。
文化的宋代,没有理由不高光。尤其是北宋。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是“学而优则仕”的。但,学而优的元公没有走科举这条路,而是因舅父郑向 “荫子”的福荫步入仕途的。
宋代,举仕三条路:科举、举荐和“荫子”。 三者皆“学而优者”。
简单地看看元公的仕途吧。
公元1041年,周敦颐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善于审判官司,受到了当地人们的交口称赞。 公元1045年,调往南安任军司理参军。
公元1047年,周敦颐已经年满30,王逵推荐他为郴县县令。
公元1054年,周敦颐改任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
公元1056年,改太子中舍佥书,署合州判官事。
公元1062年,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
公元1065年,通判永州。
公元1067年,摄邵州事,在邵州大兴学校,教育后学。
公元1068年,一代名相吕公著闻周敦颐之名,会同与包拯齐名的铁面御史赵抃推荐他为广南东路转运判 官,提点刑狱。周敦颐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时,“尽心职事,务在矜恕,虽瘴疠僻远,无所惮劳”,终 积劳成疾。
公元1072年,周敦颐因病乞求知南康军,遂定居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院。
公元1073年,赵抃再尹成都,又推荐周敦颐出来做官。可是,周敦颐已重病在身。不久,便去世了,享 年57岁。
周敦颐被士大夫们誉为与包拯齐名的清官,宋宁宗赐谥为“元”,后世尊以“元公”。 元公的一生,清廉、正直、淡泊、高洁…… 看看他的几个小故事吧。
公元1045年,他在南安军司理参军任上做了件事,了不起。 时之,南安狱有一囚,法不当死。王逵欲问之死罪。同僚不敢异。周茂叔挺身驳之。然,逵不听。茂叔 呈印信请辞,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感悟,囚得免。 王逵毕竟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官员,最后听从了周敦颐的意见,将这个囚犯由死刑改判为充军。王逵后向上级推荐周敦颐时,以身家性命举荐,可谓“刎颈之交”。 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为周敦颐作传时,对此事赞誉有加。
54岁那年,周敦颐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虞部员外郎中杜咨任端州知州。端州是著名的端砚产地, 杜咨不许百姓采石,将砚材独霸,人称“杜万石”。周敦颐十分痛恶为官者夺民利,允许百姓开采端砚。并立下规定“凡在端州做官者,买砚不得过两方”。而他终生不用端砚。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儒家的人格道德境界,先生一生操守,一生清廉。 要知道当时,周敦颐的官职是比较低的,属于中下层官僚,收入不高,他的经济生活并不富足。
据《周敦颐年谱》载:“先生素贫,初入京师,鬻其产以行”。 究竟有多素贫?看看潘兴嗣说的就知道了。那可不是简单的一句“鬻其产以行”了得。
元公的《墓志铭》是潘兴嗣写的。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在南昌时,得暴疾,更一日一夜始苏。视其 家,服御之服,止一敝篋,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此予之亲见也。” 元翁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的俸禄,常用以周济贫困的族人、朋友,自己却拿的很少,归隐庐山莲花峰下仅以粥蔬敷食,有时连稀饭都时常喝不上了。这些都是元翁朴实、正直、平淡的性情使然。
他在《濂溪港》中有言“芋蔬可足岁, 绢布足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亦足,濂名朝暮箴。” 能吃饱红薯、蔬菜,衣服足以遮蔽身体,就是大富大贵,能健康安宁,就是无价的珍宝。
知足者,常乐。 对于元公,黄庭坚的评价最为全面:“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友尚千古。”
这,就是大宋的一代廉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