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葩说》热乎乎的刚看完,这一期总体来说我自己的观点摆动不大——从一而终的觉得婚礼没那么必要。
只是节目后面,几个导师你来我往提到出现的“仪式感”一词,让我感触还挺多。最近正好看着纪元的《哪有没时间这回事》,书中碎片时间规划办法,我正巧在学习中,实践了几个给自己设计的日常“小仪式”。所以就仪式感这点我也觉得——
仪式有必要,是真的!
就像我用仪式区分从一个时间段模块儿跳转到另一个时间段模块儿。这种用仪式的调节,就像做运动时候每节操中间的踏步换气一样。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调整,一次深呼吸,一次打气,告诉自己:接下来的,你也一定可以!
有些事物,不能总是承接经验,而是要勇于体验。
就像青春期会出现叛逆,那是对“为什么不能做?”的抵抗。我也年少抵抗,以为自己是杠杆,凭借一己之力撬动权威,结果呢?多年后的同学聚会可能依然端着装着无怨无悔,可当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候还是会有点悔不当初懵懂无知。可这些后悔也好无知也罢,是我体验过后得到的感触。
在“听人劝吃饱饭”的教育方式下,我也大体上算个乖娃娃,为数不多的抗争,为期不长的叛逆,我用自己难得的小插曲记录下了这段岁月,那些有点不完美的小错误,是我给自己青春加上的仪式,因为它们,我才在乖乖牌的无聊中,看到了那么几抹色彩,青春也不再规程化的苍白。
所以,重点是:我或我们觉得什么是必要的仪式。
这个时代,已经逆转的迎来了关注自我,张扬个性的时代。人人都可以便捷的在互联网的大千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或者赞同或者反对的围观。
小时候反感大一统的叛逆,在如今却成为了拥有自我意志的前提。就像——我知我,我在看世界,而不是我未知我,我要靠世界。
如今,更为清晰的就是没有标准答案。不要问结局,不同过程通往不同结果。这个时代,已然不是那么重要知道我的判断与选择,而是可以让我学会向内寻根,有天可以知了一个:我是我,这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