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拆书帮的群里看到一个关于快速阅读的讲座,勾起了我多年的疑惑:快速阅读有用么?究竟如何操作?
早年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快速阅读的书,使用里面的各种技巧,但最终至觉得头晕眼花,丧失阅读快感,丝毫没有感觉到有何助益。
在网上一查,发现不少人称快速阅读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于是下载训练软件练习了几天,没有什么效果,遂将这个问题扔到一边。
也曾经和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朋友认为书根本不需要速读。
直至今日重拾这个问题,发现和拆书帮的小伙伴在对速读的理解上差别很大,倒是很有一探究竟的必要了。
1、速读是什么?速度和泛读有何关系?
速读(rapid reading)系一种利用速读技巧提高阅读速率,同时不下降或只是些微下降理解力的方法,与慢读相对。
泛读(extensive reading)则指一种广泛的阅读,追求作品的整体理解和阅读速度,与精读相对。
速读和泛读因为都涉及提升阅读速度,所以在日常生活的适用中容易让人混淆,但实际上,这两种阅读方式系人们对阅读的不同划分。
从掌握知识的深度层面,划分为泛读和精读。
从获取知识的速度层面。花费为速读和慢读。
其中速读的主要技巧,可以总结为三类:一是扩大视野,包括传统的减少注视点、缩短眼停时间,避免回视等;二是眼脑直映,避免发声和默读,将视觉的信息直接输入大脑,排除语言发声对阅读速度的肘制;三是图像记忆,利用善于加工处理视觉化信息的右脑,提升阅读效率,实现全脑阅读。其主要方法则包括,浏览(利用阅读棒等辅助工具浏览)、扫读、跳读、猜读等。
而泛读则大体采用跳读等方法,故与速读的主要方法上有相似之处,但其核心技巧上并不相同。
举个简单的例子,最典型的传统泛读法就是看报纸只看标题、开头和结尾,但是在泛读意义上,对于标题、开头和结尾也是慢速阅读的,未必要使用缩短眼停时间、减少注意点等方法。因为本质上讲,泛读是为了排除细节,在整体上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而已,这意味着理解力的精细程度必然会下降,其速度的提升只是其必然结果,并非一定是其追求目标。
速读追求速度(不丧失理解力),泛读追求大体理解(理解程度本身有所降低)。
因此,我认为泛读和速读的关系,是在阅读方式上有少许交叉的阅读方法,但其本质并不相同。
二、生活中速读和泛读的混淆使用
在和拆书帮小伙伴讨论的过程中,我看了《王者速读法》。在书中,齐藤英治先生认为其介绍的读书方法属于第四代速读法,其认为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而是能够提取信息才是好的。我仔细阅读这本书,发觉实际上齐藤英治先生是将泛读和速读结合了,或者可以说,这本书更加偏向于泛读,而非速读。
让我们来看其中主要的阅读方法:首先,明确阅读目的;其次,开始阅读,将阅读分为三个阶段:预览五分钟、浏览图片五分钟、提取关键字阅读;最后,用各种方法总结并输出。
在我看来,这种泛读方法更像是一种资料搜索法,如果这本书内置百度,我们在用五分钟预览、五分钟浏览图片之后,就可以阅读新输出的书了,而在看这本薄一些的书的过程中,仍然没有特别用到速读的方法。
生活中对于速读和泛读的混淆使用非常普遍,哪怕一些书里也时常将二者混为一谈,这会让希望进一步提升阅读技巧的人感到迷茫。
三、速读可以获得什么,需要牺牲什么?
如前所述,按照速读被提出时的概念,速读是不下降或不显著下降理解力的,有时甚至还会提升理解力。
按照这个概念出发,速读可以获得的就是阅读的效率,需要牺牲的可能是:1、旧有的阅读方法;2、逐字逐句阅读当中一些灵光乍现的机会;3、极为些微的理解力。
研究到这里,我就已经知道和小伙伴认知的差距在哪里了,小伙伴们认为速读牺牲一些理解力的深度是可接受的,但我认为真正的速读不牺牲理解力或只牺牲极为细微的理解力。
至于要如何做到,我可能要花2-3个月时间来探究了。
计划里又插入新的事项,如果有空的话,还是会做的吧。
本文参考书目:
1、《快速阅读》东尼布赞
2、《快速阅读》克里斯蒂安•葛朗宁
3、《王者速读法》齐藤英治
4、知乎两个关于速读的讨论帖
4、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