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马丁纳曾经说过:“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可以自由地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在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我们太习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太习惯按照社会默许的规则过自己的生活,也太习惯把“大家都这样”当成自己生活的必然选项。
可是,你就是你啊!你有权利与别人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你的生活节奏就应该由自己掌握。
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往往都会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人生很短,要学会停止内耗,做个不累的人。
别让贴在身上的标签束缚了你,理性看待别人的赞赏。
我们往往被束缚在这些美好、看起来善意满满的标签里,是因为这些标签里有我们想要的社会认同。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别人的夸赞,孩童时代,我们从妈妈的一句“你真棒”中获得自我认同;长大以后,我们在与他人交谈中,靠他人的称赞来获得大家的认同。
而这种标签大多都是别人加在自己身上的,但时间长了,慢慢也会形成一种自我认同,在生活中不由得会按照这个标签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我对于标签的接受与认同有时候是好事,但是有的时候,不加考虑地把这些标签加诸己身,难免会形成另外一种枷锁,最终让自己累的喘不过气。
想要不那么累,一定要做到接受赞美而不过分在意,并且不执着于单一的标签中,接受自己的优缺点。
不要做宇宙的幻想者,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想的多。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脑子里有很多的想法,只要开启大脑的启动键,脑海里闪现出来的画面一刻都停不下来,很想按下暂停键,让自己休息一下,但怎么都做不到。
随便看到什么都会浮想联翩,从听到一首歌想到前任,想到走过的一段路,吃过的一顿饭,看过的一个电影……然后开始郁闷,伤感。
最后又莫名地开心起来,说不清为什么会伤感,又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开心。
想太多的人往往会徒增很多的烦恼,曾经那些失败、遗憾和沮丧会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在脑海里,像电影一样不断回放,他们只能重复感受那些负面的情绪。
想要不那么累,要学会用美好的记忆替换那些不开心,并让自己的生活忙碌起来。
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否定自己的人生。
一件事失败了,并不代表你自己不好,它只能代表你没有把这一件事情做好。
但如果被定义为“自己不好”,就相当于整个人被否定,将会永远地陷入失败中走不出来。
其实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能在自己在意的一件或几件事情上做到完美已然不易,处处要求完美最有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处处平庸。
当一个人不再因为某一次的失败轻易否定自己,不再轻易对自己说“我不行”,他对失败的恐惧就会减少,不再畏惧承担责任。
想要不那么累,就要学会肯定自己,它会让你重新找到生命的活力,可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不要太敏感,心眼要大一些。
过于敏感的人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也会因为别人的一个动作如鲠在喉。
曾经我以为敏感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件好事,这样的人应变能力很强,可以在生活或职场中得到大家的认可。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敏感变成了疑神疑鬼,也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小心眼”。
当敏感的人还在思索有没有说错什么话、做错什么事情、哪项工作还没做完、明天还有什么待办事项的时候,心眼大的人早已经呼呼大睡了。
要想不那么累,就不要被外界因素过多地影响自己,要做个心大的人。
学会说“不”,不做烂好人。
拒绝是一种能力,有的人轻轻松松就拥有这项能力,并且使用频繁;有的人学习了很久,努力了很久,依然没有学会。
你大概已经听过很多这样的道理,比如要想维护人际关系的界限,要学会拒绝;要想维持自己的生活节奏,要学会拒绝;只有学会拒绝,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道理你都懂,但拒绝对你来说仍然困难。
好像每一次拒绝都要与巨大的恐惧、自责、不安进行斗争。
比起说“不”,说“好的”反而更容易,也更轻松一些,很多人干脆放弃了说“不”的权利。
随着年龄的增长,说“不”对于你来说意味着太多的事情,表达意愿的背后会有许多担心、恐惧和不确定。
其实那些害怕拒绝别人的人多少都有些“救世主”的心态,认为拒绝别人之后,别人会难过,觉得无所适从。
实际上,每个人在提出要求的时候,就已经同时做好了答应和拒绝两种心理预期。无论你作何回答,都满足了对方50%的心理预期。
要想不那么累,一定要学会说“不”,不做烂好人,可以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人之所以会累,是因为你给自己的期望值太高,要给自己定一个可能实现的目标,并且为了目标而努力。
很多时候,要改变的不是世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愿你做一个不累的的人。
作者:萧筱
插图: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