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是在隔壁村的一个仅开设了一年级的小学校就读的,好处是这个学校离家不远,走路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比较适合刚上学的小孩。这段路程不算太远,不需要家长接送,几个小伙伴结伴就可以自己去上学。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三间房子-两间教室,一间老师的宿舍。教室的前面有一个小台阶,水泥铺成的台阶边上是两条水泥挡边,再往前是一块天然的草坪操场。
学校也仅仅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程,都是同一个老师教授。虽然课程少,但是学校的生活却并不无聊。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课间娱乐项目都是在操场上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或者在台阶旁的水泥挡边上滑滑梯,老师有时候也会带着我们到学校的后山上去玩。后来,老师又带着我们一起,在操场上挖坑,安上了他自己做的木制篮球架。此后,我们的课余生活多了一项-投篮球。
说回学习。刚上学的时候,其实有点懵。因为我们那时根本没有幼儿园,连学前班也没有,直接上小学一年级。从在家无忧无虑玩泥巴,瞎跑的调皮小孩到乖乖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学生,还是需要一点适应的时间。有一次,我头有点疼。虽然不严重,但是为了逃离学校,我夸大了头疼的程度。老师只好准许我提前下课回家,还叮嘱我,要让父母带我去村委会的卫生院看看。我自然是没有照办,因为等我回到家,所谓的头疼便痊愈了。
开学过后一段时间,和班级里的小伙伴慢慢熟悉之后,倒是比较喜欢上学了。因为上课有伴,下课又能一起玩,一群孩子在一起,永远都有玩不尽的游戏,永远都有用不尽的精力。此外,语言也是一个问题。我还算好的,上学以前跟着我父亲(我父亲也是小学教师)到学校去旁听过一两年,学习了汉语(我是的母语是苗语,四五岁才开始学汉语),至少听得懂老师讲的大部分内容。有的小朋友连老师讲的什么内容都听不懂(该小学学生基本全是少数民族学生)。后来有一段时间,老师甚至尝试过双语教学-普通话讲一遍,再用少数民族语言解释一下大家听不懂的地方。
班上有好几个同学是留级生,一年级留级了两三年,老师讲的他们基本上都懂。而那些对于我都是全新的知识,不免感觉到有些压力。我心里暗暗较劲,他们会的,我也要会。因此,慢慢的,每次上课,我都竖起耳朵,认真听老师讲,跟着老师学,成绩还算不错。
关于学习,还有个小趣事。学习加减法的时候,一开始数字较小的时候,还可以数手指头,后来数字较大了,手指头不够数了。我们便去砍一些小竹子,用刀修成小而短的一堆小竹节。用来计数,进行加减计算,算是一个有点笨的土方法了。
二年级,就到村委会的完小来上了。这里教室更多,操场更大,老师更多,也更热闹。依旧是每天上课认真学习,下课尽情的玩。三年级四年级亦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过来的。成绩还算勉强过得去。
四年级毕业后,父亲听说城里的小学开设五六年级寄宿班,招收各个村小的尖子生。虽说没有录取通知书,但是报名的时候,父亲依然带着我去报名。好在老师看了我的成绩单,又看了看我本人,就同意收下了我。
班级里的同学都是来自各个小学优秀的同学,刚开始,我仅仅是班级中游的水平。但是不甘落于人后,我又不断的向班级里优秀的同学学习,在学习上奋起直追。班级氛围很好,大家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态势。我们班还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练字的好习惯。班主任发起小老师制度,班级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每人分配一两个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每天在一起做作业,学习。班级学习氛围浓厚,每天傍晚吃过饭,小老师们就会叫上自己负责的同学,一起趴到花坛边上去写作业。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我的成绩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小学便在这样的氛围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初中,顺理成章的升入了县城较好的中学。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