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错了事,不要用情绪性的方式加以批评,尤其要注意就事论事,避免评价了别人的人格、个性与家庭教养。批评时能提出解决方案就更有建设性。批评时应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如批评时能较幽默,往往负面效果就更少。被批评或者遇到尴尬的时候能幽默自嘲,也能提高交流的建设性。
——袁岳
孩子会犯错的,和大人一样。有时候不是故意的,有时候是故意叫板。在批评孩子之间,我们要先问个为什么,是客观冷静的问,而不要先入为主。孩子如果认为父母批评的有道理,才会真心接受你的观点,然后努力改正。如果当时只顾害怕了,那么这次错误就白犯了,受到的批评也白费了,并没有吸取教训。
允许孩子犯错,通过犯错后改正,树立更好的观念,锻造更好的品格。而不要扩大犯错的负面影响,于无意间造成毁灭性打击。妈妈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说完就完,再加一句“妈妈相信你能做到”。
表姐家的孩子玉玉刚满五岁,上幼儿园大班。有天放学带回家一个红色的塑料小鸟。表姐一看就咬定是“孩子从幼儿园偷的”,尽管孩子说了是“老师给的”,但表姐根本不相信,因为“幼儿园怎么可能发玩具呢”。表姐想当然的认为玉玉说谎,晚上把玉玉按在客厅里,不承认错误就不让吃饭,理由是“这么小就偷东西撒谎,长大了还了得?现在不严加管教,将来就要进监狱了。”
玉玉捏着玩具嘤嘤的哭,不肯承认错误,气急败坏的表姐就狠狠打了玉玉的手板几下,玉玉丢下玩具跑回房间关上门哭了起来,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第二天表姐送玉玉去幼儿园,把塑料小鸟还给老师,老师说:“昨天每个小朋友都得到一个小玩具礼物,不用送回来的。”表姐才知道昨天是冤枉了玉玉,看着孩子依然怏怏不快的神情,表姐真是后悔极了。
是的,哪个妈妈都不想自己犯下这样不应该的错误,冤枉一个百口莫辩的孩子,还以不给吃晚饭和打手板来惩罚。但想想这件事,假如确实是玉玉从幼儿园没经过老师同意拿回家一个小玩具,这说明什么呢?就说明了玉玉妈妈担心的“这么小就偷东西撒谎,长大了还了得?现在不严加管教,将来就要进监狱了”吗?
“撒谎”“偷东西”“进监狱”这些评价公正吗?客观吗?这样的词语说出来,带给孩子怎样的影响?怎样的自我评价?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不当行为,但要“就事论事”“给出方案”,而不是“暴风骤雨”“全面否定”。
我们可以先问问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然后求证孩子说的是否准确。假如求证后确实是孩子未经老师同意就私自把小玩具带回来的,我们也要给孩子台阶下。“玉玉,你很喜欢这个小玩具是吗?那你是想拿回来玩玩,明天再送回幼儿园吗?还是想就放在家里自己玩呢?”
得到孩子的答案后,再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不能随便自己拿走,要是大家都随便把玩具拿回家,那幼儿园里就没有玩具了,是不是?如果很喜欢哪个玩具,要先问问老师是不是可以带回家玩玩,然后第二天带回幼儿园。如果没经过老师同意,是不能私自拿走别人东西的,是不是?假如有小孩来咱们家,不经过你同意就拿走你的玩具,可以吗?你也会很不高兴吧?所以咱们是不是应该明天把这个玩具送回幼儿园去?如果你真的非常喜欢,告诉妈妈,妈妈也会想办法给你买的,行吗?”
在这样的谈话里,没有诋毁孩子的尊严,也没有侮辱孩子的人格,更没有用恶劣的词语伤害孩子的心灵。孩子也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划定了行为界限,了解了规则。
同时,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就过去了,不要动不动旧事重提,也不要再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一遍遍说,开玩笑的说也不行。每说一次都让孩子难堪、失落、羞愧,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疏远了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的错误并非主观故意,走路摔倒,打碎了花瓶,画脏了墙壁,删除了手机电话簿,我们更不能条件反射似的随口教训:“怎么那么不小心”“看看你干的好事”“能不能让人省点心”“我是上辈子欠了你的啊”,这些话不过是大人随便在发泄情绪罢了,孩子什么也没得到。
如何才能走路不摔倒?花瓶要怎么拿?什么样的地方可以随便画?手机里的游戏怎么玩?情绪化的教训只是让孩子胆战心惊而已。经验非常有限的孩子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规则,正是要通过不断的犯错成熟起来。
可以批评,不要批判。
批评是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案。批判却是劈头盖脸口不择言的发泄,扩大事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迫感,损伤自信和自尊。翻回头来孩子长大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包括父母,情绪化的以偏概全,只看到事物的阴暗面,看不到希望。
孩子有一天说:“你看你这辈子多窝囊,这么多年才混个小科员,一事无成,你看看别人的爸爸当局长当大款多成功多风光,你的人生真失败。有你这样的爸爸太丢人了。”你能接受吗?当然不能,但你当初是怎样说孩子的呢?“你看你,从小不学好,长大了准是罪犯,我们是白养你了,看看人家老王的孩子成绩好还听话,你这个冤家哪点能和人家比?”
这些批判式谈话方式以让人不得不印象深刻的方式留在孩子的心底,然后他有一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不奇怪了。很多孩子成年后和父母的关系非常不好,尽管明眼人都看得出父母对孩子的爱和辛苦付出,可是拉开孩子与父母情感距离的,正是父母以爱之名采取的不当教养方式,破坏了本该和谐美好的亲子关系。
所以,当孩子犯错,身为过来人的我们,可以以温柔而严肃的态度去批评,提出改进的建议。但不要疾风骤雨般的批判,以免损伤孩子尚且稚嫩的渴望爱和支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