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武志红老师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有一种大学时旁听了一门喜欢的选修课的惊喜感。因为心理学知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这本书的内容却给我带来了超乎寻常的新鲜,让我有一种在拼命吸收新知识的充实与兴奋。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简单道理,总是在外人面前竭力维持自己的完美形象,明明伤痕累累,还要装出一副岁月静好的恬淡模样。那些由于家庭破裂、亲人去世、失业压力等带来的种种痛苦,全部压在心里,营造出一种“我不说别人就不会知道”的完美假象。
但,完美的往往存在问题。
武志红老师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到,真实胜过完美,一旦我们懂得什么是真实,如何接受自己的真实,如何跟自己真实地在一起,就会深刻地感知到真实是比完美更好的东西。
因为那些所谓的痛苦、悲伤、恐惧、愤怒、内疚、嫉妒、自卑等真实的情绪,是我们在面临意外事故、重大变化时的正常反应,如果我们压抑这些情绪,它们就会得不到正常的流通,转而通过身体表达出来,这时我们就会得各种疾病。
所以不如接受这些情绪,接纳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
大学时看到一个广告语——“为做真实的自己许诺”,很长一段时间它一直是我的个性签名,现在我又重新拾起了这个签名。
是的,为做真实的自己许诺,感谢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我啊。
武志红老师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分为七部分,主要讲述了悲伤、愤怒、内疚、恐惧、自卑等情绪,而这些真实的情绪背后往往藏着答案。或是我们身体疾病的原因,或是我们精神疾病的原因。而只有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真正从泥淖中走出来。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为什么我们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当某一方式让自己在过去得到了很多好处,自己现在就会无意识地去习惯它,运用它。为什么我们改不掉坏习惯呢,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改变这一坏习惯的强有力的理由。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如果真正聆听我们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生活。
所以,不妨求助于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声音,当你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情是什么,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也就找到了改变的理由。
当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时,自律就会成为你的本能。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有一种妄想:我们很悲伤,我们很痛苦,我们拒绝接受,我们以为不去面对,它就不存在了。但这是不可能的,有了悲伤的人,是不可能通过哈哈大笑把悲伤给彻底消灭的,如果悲伤真被消灭了,一个遭遇大悲剧的人,表现得彻底没有悲伤,这一定意味着更大的悲剧会产生。
因为某些感受一旦产生,我们不接受它,压制它,不让它通过心理的途径来表达,那么,它就会通过身体的途径来表达。比如很多身体疾病,只是为了减缓心理痛苦。不如接纳悲伤,因为悲伤才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当愤怒来临时,好的处理方式是,理解你的愤怒,问问它向你传递的信号是什么意思,然后富有智慧地去解决它。
在这一章节,作者武志红提到了微博用户“走饭”以及抑郁症群体。
“走饭”的最后一条微博停留在12年的3月18日,她说“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她走了,但抑郁症群体并没有消失,时至今日,在她的微博底下,还是有大量的用户在留言,述说着自己的悲伤。
抑郁症常源自两个方面:一是重大的丧失;二是压抑的愤怒。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失去都会导致悲伤,重大的失去,如亲人离世或失恋等,会导致重大的悲伤。然而,我们的头脑认为,悲伤是太痛苦的情绪,于是会压抑悲伤,导致悲伤不能流动,最后卡在心里,卡在身体里,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谓的抑郁。
关于压抑的愤怒,作者是这样解释的:从天性上讲,我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选择,但往往我们可能会被逼迫,被人要求按照他的意志来,这样的时刻,我们会有愤怒产生。
你需要表达愤怒,忠于自己的意志,当你没有做到的时候,你就是在失去你自己,背叛你自己。同时,愤怒还是产生了,但不能指向外界,转而指向了你自身。愤怒指向自身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譬如内疚、羞愧、自卑等。这些东西日积月累,最终就会导致极度糟糕的心境。
很多孩子有自杀倾向,看似是攻击指向自己,其实真相是,指向父母的愤怒被压制了。只要这愤怒能重新指向父母,对自己的攻击就会停止。
所以,在如何拯救一个徘徊在自杀边缘的孩子时,可以分为这几个步骤:
1.让他明白,抑郁很可能是对愤怒的压抑;
2.帮他发现,愤怒从何而来;
3.学习表达愤怒,若愤怒果真主要是针对父母,而父母也愿意,让父母主动向孩子认错;
4.重新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对父母的爱。
要最终的拯救,必须达到最后一步;若只是想化解自杀的动力,让他学会表达愤怒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自卑,只是因为缺乏爱
自卑与自信,其实是由我们小时候获得的爱的多少所决定的。如果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的爱,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信。
我还是很坚信这一观点的。因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一个在童年缺爱的人,即使日后多么幸福,他还是会有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就像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所描述的那样: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
因为他怕自己承受不了这种幸福,因为他没办法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份幸福。
总之,一个人的人格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都是你人生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不要否定自己经历的任何事情,也不要否定自己人格中的任何一部分。
不要否认,那就接受吧。
接受自己的命运,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那样孤独、那样自卑,在人际关系中那样笨拙。只有接受,你才会对自卑不再那么敏感,对优秀也不再那么执着,对自己也不再那么嫌弃。
为做真实的自己许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