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城区正北方24公里
有一座700余年历史的小镇
小镇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3.3万
与资阳堪嘉、小院接壤
蒙溪河穿境而过
每年三月的乡村文化旅游节
更会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
这就是骝马
一座充满田园风光的美丽小镇
来到骝马镇上,却意外恰逢赶场天。尽管我们不到九点就到达场镇,但赶场的乡民却并不是很多。听当地人介绍,现在正值农忙时节,许多乡亲此刻已经赶集回家奔忙农活了。
按照惯例,每到一个小镇,总要尝尝当地的面食,这也几乎是我们资中人早餐的必修课。兔子、牛肉、杂酱、肥肠各来一份,味道美不可言。
和城区不同的是,小面边的豆浆换作了银耳汤,特别润肺解渴。
吃完小面,漫步于骝马街头。虽是农忙,但人流量却依然比平常大了不少。久未相逢的熟人间,见面的一声招呼,也是重要的社交礼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赶场也不例外。大妈大婶们最爱的便是游走于服装鞋帽摊前,为家人选上精心挑选的实惠的衣物。
而老大爷们,则会聚在一起打牌。这种川牌的玩法,对于大部分年轻人而言已是完全不会,但老人们却乐此不彼。也许再过几十年,川牌的玩法将会失传。
与资中大多数乡镇一样,许多在城里已快绝迹的行业,在这里依然随处可见。这一幅幅定格的画面,仿佛记录着我们童年街头的印记。
印记
然而传统总是与进步并存的。街边老人学用智能机的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年华可以老去,但时代的变迁并不会拘束你衰老的步伐。
我们最大的幸运,是生在变化最快的时代。但最大的不幸,则是见证着从前的消失。骝马的老街,正经历着新与旧的巨大变迁。我们已经很难再见到儿时的老屋,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水泥盒子。
也许我们只是匆匆过客,无权评判其中的利弊。又或者存在即是合理的,只是心底留下的,是略微的遗憾。青砖黛瓦青石路,炊烟送出唤儿声。
那无数次回想的从前,只能在入梦中细细寻味了。
还能找到回忆的,便是这两所学校了。朗朗书声恒久未变,变了的是颂书的人。远离家乡的你,还记得这里吗?
寻访许久,终于找到这座镇边不起眼的小屋。普通的一层建筑,却与百余年前骝马风起云涌的历史紧密相连。看到了它,我们就更为急切的想找到陡岩山。
人间三月芳菲艳,菜花盛绽牵思远。充满传奇的陡岩山、天宝寨,究竟在何方?
经过不断打听,我们得知陡岩山并不太远,就在镇边约5里处。驾车5分钟后,我们来到了陡岩山脚下。
陡岩山面积仅有0.5平方公里,位于资中、资阳交界处。这里三面悬崖,仅有一条土路上山,地势十分险要。
山虽不大,但却充满传奇。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两次历史巨变都在这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公元1900年,川中以骝马场为中心,四川“义和团”爆发了“资阳首义”事件。资中义和团首领凌天顺、曾洪春在三次攻打资阳县城后,率部数千人驻扎于陡岩山天宝寨。就在这里,他们在半年时间内击退了清军进剿30余次。
虽然起义在第二年以失败告终,但正是在这里的抗清运动,点燃了全川武装斗争的烈火,声震全国。
50年后的1950年,部分国民党溃兵1000余人,又在陡岩山天宝寨据险作乱,四处打劫。经过解放军二野一个连的奋力清缴,这部溃军最终四散逃窜。然而一位名叫罗明俊的战士,却壮烈牺牲在这里。
我们行走在陡岩山山腰间,还能清晰的看到当年溃兵开凿用于藏身的爱丽丝的洞穴。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120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陡岩山山顶时,当年烽火的遗址早已消失,几栋中式新民居的矗立,感受到的是田园风光的恬静。
山顶风光秀丽,怪石嶙峋。在阳春三月的微风吹拂下,绿芽新出、万物复苏。
当地人给这些怪石都取了形象的名称,秤砣石、虾子石、蛤蟆石等等,的确惟妙惟肖。
根据我们所得资料,陡岩山不仅有剿匪遗址,还有清代石刻。但我们在找寻两个小时之后,依然一无所获。访寻当地村民,一位在陡岩山土生土长的老人表示,他从未见过。
难道我们看到的资料有误?
在山间密林中穿寻多时未果,我们不得已带着遗憾打道回府。
不过幸运的是,回到骝马镇上,我们遇见了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当他们得知我们的来意后,非常热情的为我们联系到当地村里的梁书记做向导,并与我们一同前往陡岩山。
再次回到这里,有了梁书记的带领,一切就变得顺利多了。
依然是原来的那条山腰小道,但一转折间却豁然开朗。山崖上“清廉泉”三个大字,突然就呈现在众人的眼前。而之前我们找寻这里时,相距不过5米,却一直未曾见到。
不由得感慨世间缘分的奇妙。若是无缘,咫尺天涯。
泉水至今清冽甘甜,清澈见底。据说附近的农户,还通过管道,将泉水引入家中饮用。
实际上清廉泉为资中古代宣传廉政教育的石刻,距其不远处,还刻有“龙游凰舞”字样。但由于年代已久,被山腰杂草所湮没。平常人即便从路边经过,也很难看到这里的石刻。
也是因为杂草丛生,前往山崖石刻已经没有道路,所过之处全是荆棘。镇政府工作人员同我们一道披荆斩棘,着实令我们感动。
离开清廉泉,我们随即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象山,当地人称五狮拜象。在那里,另一座“山寨”,高岗寨等着我们的探寻。
清咸丰九年(1859年),西南地区爆发了李永和、蓝大顺起义。起义军由云南大关进入四川后,数次进驻资州,活动遍及资中各地几十座乡镇。
三月,千余义军由太平进攻骝马。但在进攻象山高岗寨时,遭遇寨中不足百人的抵抗。久攻不下后只能选择撤离。
几十人便可抵挡上千人的进攻,不难想象,高岗寨的地势有多么险要。但我们真正站在金鼓村金鼓桥对面的象山时,还是被这里的地形震惊了。
通往高岗寨仅有一条小道,最宽处也仅容两人并排攀爬。小路坡度几乎超过了70°,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有时候只能手脚并用的前行。这才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小道最窄处,当初还修建有寨门。当有军情时,寨门一关,易守难攻。但如今寨门早已毁坏不在,只剩一点遗迹可寻。
终于爬上山寨,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山寨的遗址大部分湮没于荒草之中,很难再现当年的情形。
据说在杂草中还留存有少量的寨墙石基,但遗憾的是我们未能找到。
但令人欣喜的是,在寨门遗址一侧的山崖上,至今还保存完好一处石碑,即《修高岗砦记》。石刻记录了当初起义军在资中活动的详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
由于风化原因,个别字已经难以辨识。
如今的高岗寨,历史都化作了荒芜。此时的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16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也无从判定敌对双方谁代表正义。被山风吹拂着的我们,只觉得岁月静好。
离开高岗寨时,我们发现山崖上的一处石缝。据说石缝里还隐藏有一个洞穴,宽达上百平方米。无奈石缝距离地面较高,无法攀登,只得作罢,朝五福村进发。
如果说陡岩山和高岗寨,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沧桑与厚重,那么五福村则呈现的是令人惬意的田园风光。
小桥、流水、孤舟、绿树,完整构建了一副绝美的山水田园漫画。作为川中唯一未受污染的蒙溪河,水质清澈见底,在别处已难找寻。
在这样古朴的石桥上静坐,恍如世外桃源般无限神往。
在河对岸,我们发现了一条密林中的小道。原来这附近还有一所学校,这条小路是孩子们上下学的必经之路。在这山灵水秀的环境里,连小路也变得如此有诗情画意。
不多久,我们就在桥边见到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看到背着书包,提着饭盒,满脸稚气的他们,你是否也回想起一去不返的学生时代?
顺着蒙溪河继续驱车前行,我们来到了回龙桥附近。在这里,蒙溪河成为资中与资阳的界河。
据说夏天的时候,这座水坝会形成瀑布,特别壮观漂亮。可惜回龙桥在去年的特大洪峰中不幸被毁,如今只剩桥墩还屹立在河面。
我们站在新的公路桥正中处,左边是资阳堪嘉镇,右边则是资中骝马镇。双脚踏两界,感觉特别有意思。据说当初有长途漫游的时候,打电话都得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市话就变成了长途电话。
资中、资阳,曾经有过共同的名字叫资州。多年前,骝马隶属于州府,堪嘉隶属于县域。但如今一个区号0832,一个区号028,一桥之隔,一县一市。
历史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仅仅几十年内,河两岸发生了行政级别的对换。但永远不变的,是两岸浓浓的亲情。
行走在骝马的山山水水之中,感受的是这里厚重的历史,绝美的风景,丰饶的特产以及热情质朴的乡情。无奈天色渐晚,我们只得打道回府。但骝马,却是一座值得故地重游的小镇。
编写:MC
摄影:格瓦拉81
特别感谢骝马镇政府对资中大本营提供的大力帮助
文中部分资料来源宋国英老师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