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人做一些事情,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便是为了避开一些痛苦。深以为然。任何人任何时间的动机不外这两个。
行为背后总存在正面动机。例如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背后有获取高分的正面动机;学生课堂讲话甚至做一些夸张的动作,可能背后隐含着“渴望被关注”的正面动机;学生迟交作业可能隐含着“把作业做得更完美”的正面动机。
如果老师发现了学生错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那么学生也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因为当学生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被肯定、被接受之后,他的潜意识会感到放松,会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而如果老师只是看到学生错误行为,忽视或否定了背后的正面动机,甚至给错误的行为贴上负面的人格标签,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抗拒心理,造成越沟通矛盾越深、越处理问题越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