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状:
定义写作:
我现在大部分时间,是在《得到》上阅读文章,然后输出那种饱含情绪的感想,那些就是那一段情绪到了的积累的触动吧,写出来的感想也是情绪之下的想说的话。
感想里有很多自己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对自己来说是好事,起码在想着如何改变现实,但却有种失落,感觉不能拿出去见人。
《得到》里读到的文章,有一些是可以凝结成知识晶体,但我的笔记里还是有很多是情感的,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那些知识晶体在提取的时候比较模糊,于是便也不能使用正确。
使用错了,得到错误的反馈,后果是便质疑自己get到的知识。
但大部分时间是没有及时使用那些知识,于是便忘了,要知道,遗忘是人的本性,连投入大部分注意力的学科学习,写题目都容易遗忘,更别谈这种一次阅读后留下的隐隐然。
所以提取成知识晶体,保留其完整性是有必要的,方便日后提取与正确使用。
但阻碍自己做这件事的有两个本能:
一个是新石器时代遗留给人的囤积的本能。
二是这种知识晶体的提取很耗费时间和精力。
对于只是抱着随便读读的心态与现状,与这样的阅读状态,是很难办到的。更重要的是少了反馈的话,便觉得这样做很浪费时间,很蠢。(然而这却是边际成本递减的行为)
这里内耗的地方在于
1.知识晶体提取耗时,一般不想提取
2.有时难以应用,得到反馈,于是觉得很傻,不知不觉就放弃了。
3.提取完没有得到反馈,就不知道提取的意义何在。
4.提取完后会想着去使用,没使用则藏在心里,反而影响了自己做下一件事。
所以之前采取的策略便是用讯飞输出,这是缓兵之计,但因为输出是痛苦的,而且确实没有经由现实检验得到真实反馈,让知识成为我的一部分,获得存在感。
也少了重复阅读,所以没有继续
那么解决之道:
1.读了的东西最好能够直接使用。
2.见感思行,转化成你切实会行动的行为
3.不囤积,读文章的本质是帮助自己更新操作系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基于这三个目的,如果读太多影响了你的生活,唤醒你的焦虑,你又不立即行动,倒不如不读。
4.提取完知识晶体后通过刻意练习,去使用,然后再回顾概念,再输出新的体会,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
5.总量不变思维,保证输出与输入守恒,断舍离的第四个策略
一个认识:
阅读是过程,而不是结点,是新认识产生的起点,并且也是你新的被你改变了的行为的起点,进而也只是新生活的起点。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阅读完后体验到了一种“获得感”,觉得自己已经体会到了阅读的知识对自己生活的改变,这种体会有时候却成了阻碍你前行的绊脚石。
一个原则:
作者如何依着自己的心情和思考,一字一句敲出来,你便如何这样子一字一句地体会与阅读
对文字的感想
我认为写文章有两个目的,渡己与渡人,渡己可以是思考清楚一件事,或者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让他以文字的形式流传,而渡人,往往是顺便发生的事情,只有对自己真诚,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和文字,才能让文章变得真诚而有力量,其他东西都是相应而来的。
就像钱钟书先生表达过的那样:作品交与出去了,但他始终是作者自己的,谁也夺不走。
有一天可能你的文字会被人遗忘,但只要没你回首那些文字,就像你回首生活的那样,做到了问心无愧,那么就足够了
人生是一段旅途,最终还是自己一个人走到了终点,而一路的鼓励和赞赏,都应视为额外的恩惠。
如果你相信文字的力量,那就真诚待之,而不要怀着功利之心去对待他,那往往会让你最终停下来,因为你始终不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