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88天
原文阅读:
13.16 叶( shè)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文讲解:
叶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使国境内的人欢悦,使远方的人来归附。”
启发思考:
这里的叶公就是《述而篇》里的楚国大夫沈诸梁。前面学过,他曾问子路,孔子是怎么样的人,子路一时语塞没有回答上来,孔子却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本来属于蔡国,蔡被新兴起的吴国所迫,迁往新蔡,楚的势力进入了叶。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是鲁哀公六年事。这里刚经过战乱,民生凋蔽。
孔子告诉叶公,目前最急迫的是安抚百姓,收集流亡的人民,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只要领导者做好了,人民感到满意,远方的人自动就会归来。国家好不好,移民最知道。
也有学者认为,这段对话表达了孔子对叶公的感激之情。因为叶公不迷信孔子的名气,也不介怀孔子颠沛流离的政治境遇。他对孔子没有仰视,也没有俯视。这段对话中,孔子回答说句子里的“远者”,指的就是孔子自己和弟子。意思是,我们大老远都愿意来到你这里,显然你已经建立了善政、良政的名声。
尽管孔子后来并没有在叶公这里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但“近悦远来”这一评价一个国家好坏的标准还是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可。
政之具体,何其繁难,而如何验证其效果却可以用极简的标准,夫子归纳为“悦来”二字。近悦远来,不是靠强力征战扩展疆土,胁迫百姓归服,而是靠德政取得百姓信任和拥护,吸引远方的人们主动归服,这正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如何让“远方的人来投奔你”呢?孔子在另外一个地方做了回答。他指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意思是说,如果远方的族群不愿意亲近我们,那就应该自我反省,肯定是因为我们的德性还没有修养得足够好,在德性上的示范作用还起得不够。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地修明礼乐仁义,以使远方的族群能够心甘情愿地来做我们的朋友。
这里,在处理与其他族群的关系方面体现出了孔子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其一,碰到问题应该反求诸己,而不是责怪于人。远人不服,不是去责怪他们不懂道理、不懂礼义,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或不够。其二,倡导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以反求诸己、以德服人作为处理族群与族群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儒家的忠恕精神与仁者情怀。
在这一原则的主导下,不仅不会认为强大者有资格、有权利欺凌、压榨弱小者,而且恰恰是要求强大者理当同情弱小者、帮助弱小者。这样的原则显然也不会简单地认同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更不会认可“落后就要挨打”。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确没有对外侵略、穷兵黩武的文化“基因”。
这个“悦近来远”的原则,在今天世界依然有效。例如,欧洲难民危机的难民们,好多并不真是难民,就是向往美好生活,驾着一条破船,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到欧洲去。同样的,曾经很多中国人想要移民美国,而20世纪90年代出国的大学生们,发现大多没有国内的同学“混得好”,纷纷又回到国内寻找发展。这种近悦远来的变化,也正体现了国家政治的变化。
与此同时,面向未来,如果人类还要继续提升自己的“文明”程度,那就不能永远任凭“丛林规则”通行。从探讨“近悦远来”原则背后的德政思想,我们也能从一个侧面感受到儒家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的普遍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