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手机上看到一则新闻,某上司公司高管被自己的妻子举报家暴,受伤的妻子被打断好几根肋骨,乍一看,她的遭遇确实很惨,可当我看完所有内容后,又觉得果然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原来在他们刚刚相识恋爱期间,该女子就遭受过对方多次无缘无故的殴打,她也感觉到男方性格中的暴力倾向,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和对方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家暴甚至成了常态,如果说婚前因为一些所谓不可抗的因素失去了摆脱渣男的机会,那么婚后在继续遭受暴力对待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继续和对方生活在一起,并且生儿育女,那我只能说这个女人要不就是脑子坏掉了,要不就是真的忍耐力极强,硬生生的忍了三十年!
不过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孩子并没有一同遭受到暴力,至少身体上没有受到伤害,这不禁又让我想起早年间看到的一则关于女囚犯的纪录片,一个农村妇女经常遭受醉酒丈夫的毒打,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落后思想,她始终不愿声张,以为等有了孩子后丈夫会收敛,然而待她生下一个女儿后,丈夫不仅没有收手,反而因她没有生出儿子更加变本加厉,女儿乖巧可爱,心地善良的孩子看不得妈妈次次受欺负便去劝阻,可是对于一个常年酗酒思想保守固执的农村男人哪还有亲情可言,经常在酒精的控制下老婆孩子一起打,每到夜深人静,母亲悄悄爬起身看着孩子身上的累累伤痕,她绝望了,终于在之后的某个时刻,积累已久的怨恨在那一刻爆发了......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有些女人那么能逆来顺受,是太傻太天真?还是依赖心理太严重,是真的遇人不淑、识人能力太差?还是真的就认为家暴是一件小事。农村女子为什么不报警呢?为什么不带着孩子逃跑呢,哪怕把孩子放娘家,自己去城市打工,也比在那个可怕的环境中强吧。如果说农村人受教育程度低,不懂法律,不懂的及时止损的道理,那对于一个在城市生活的还是一个上司高管的妻子,也选择执迷不悟,这让我感到很震惊。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困住了她们,是什么束缚住了他们的思想,又是什么让她们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了妥协?
一、心理上的怕
女人和男人相比,天生就是弱势群体,一些女性可能由于受到伴侣的威胁、恐吓或心理虐待,导致她们形成了很深的恐惧心理,在面对家暴时感到极度恐惧和无助,这种恐惧可能源于对伴侣的暴力倾向的恐惧,对离开伴侣后生活的不确定性的恐惧,或者是对社会舆论和评价的恐惧。其次,部分女性可能由于自卑、自我贬低的心理状态,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尊重和保护,从而在面对家暴时缺乏反抗和寻求帮助的勇气和力量。再次,女性如果感到亲人朋友或者周围的社会环境对家暴持冷漠或忽视的态度,可能会加剧她们的恐惧心理,使她们更加难以寻求帮助和支持。
二、经济上的穷
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当女性在经济上过度依赖于男性伴侣时,她们可能会因为担心经济来源的不稳定而不敢离开或反抗家暴。这种经济上的依赖可能使她们在遭受家暴时更加被动和无力。其次,在某些社会中,女性的就业机会可能相对有限,这使得她们在遭受家暴后难以找到独立的生活来源。缺乏经济独立性的女性可能更容易成为家暴的受害者。
最后,如果社会为家暴受害者提供的福利支持不足,女性可能会因为担心离开后的生活问题而选择继续忍受家暴。
三、法律上的盲
一些女性可能由于教育水平有限或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自己在家暴中的权益和法律保护措施。这可能导致她们在遭受家暴时不知道如何寻求法律帮助或保护自己。其次,在某些地区,法律对家暴的惩罚可能不够严厉,或者法律执行不力,使得家暴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这可能会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同时也让受害者感到无助和绝望。再次,对于经济困难的女性来说,她们可能无法承担寻求法律援助的费用,这进一步限制了她们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
四、思想上的弱
在一些社会中,女性可能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事务,应该由家庭内部解决。这种观念可能使她们在面对家暴时选择沉默和忍受。其次,一些女性可能由于自我认知偏差,将家暴视为自己的过错或责任,从而缺乏反抗和寻求帮助的勇气。这种自我认知偏差可能源于家庭、社会或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最后,社会舆论和评价对女性选择是否反抗家暴也可能产生影响。如果社会对家暴持宽容或忽视的态度,女性可能会因为担心社会压力而选择继续忍受家暴。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意识的进步,家暴这个词以后可能会渐行渐远,但一个人只要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就总有遇到可能让自己害怕或退缩的事情,唯有选择勇敢,选择大胆的迎面而上,告诉自己不要怕,事情就终究会出现转机,特别是女人,更要做一个思想上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