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写一篇关于音乐的文章,却总觉功力不够,情感未到,难以下笔。可是今日还是忍不住提起这支拙笔,写下一点自己的愚见。
如果说舞蹈是无声的艺术,那么音乐就是有声的艺术。音乐的种类很多,概念很大,如果没有极深入的研究和极高的造诣,是很难从“大音乐”的角度,给出一些关于音乐的指点和评价。就我个人而言,乐理一丝不通,唱歌又基本跑调,按说本不具有点评音乐的水平和能力。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听众,总还是可以在自己知悉的范围内,写写自己对音乐的思考和听完音乐的感受。
如果有人问我:“有那种音乐能达到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要求?”我觉得纯音乐达到了。“无词胜有词”——是我听完纯音乐的之后的第一感受。确实,纯音乐的格局和意境往往缥缈高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不过很尴尬的是,我喜欢的纯音乐很多都是来自日本。比如《英雄的黎明》,在TVB古天乐版的《神雕侠侣》中被多次引用。这使得我一直以为,这首曲子源自香港。直到有次看了酷狗音乐下方的评论,才知道这首曲子原来来自日本,是日本音乐人横山菁儿为卡通电影《三国志》制作的开篇曲。再比如《万里长城》和《故宫的记忆》光看名字就是打死我,我也不相信这是日本的曲子。但事实就是它们全都来自日本。《万里长城》是日本作曲家太田美知彦为动画片《中华小当家》制作的配乐,而《故宫的记忆》则是日本音乐团体神思者为NHK电视台纪录片《故宫》所作的配乐。
虽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音乐的品味不同,听完音乐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是从后续评论的数量和内容来看,这几首纯音乐有着大量的听众而且很受欢迎。
当然,国内的纯音乐也有很多我喜欢的,如李志辉的《紫禁花园》、《水墨兰亭》和《平遥古韵》,林海的《琵琶语》,赵聪的《江南印象》……但是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触及历史题材的不多,专门用纯音乐来写历史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李志辉的《紫禁花园》完美的写出了故宫的浮世轮回,但李志辉本身主要是侧重于空间上地理旅行和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而神思者创作的《故宫》系列则是专门来展现故宫的百年来的命运起伏。
至于西方的纯音乐如《The Mass》等,不能说不好,只是总感觉少了点韵味。就如西方的名著,虽然说也很有思想,但是翻译过来之后,在语言上总是欠缺些美感。
当然,我也不是说故意就去听日本的纯音乐,说日本的纯音乐好,去抬高日本的纯音乐。只是就我所了解的范围内,我个人觉得在历史题材方面,国内专门用纯音乐来表现历史的优秀作品还是太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英雄的黎明》确实很容易让你感受到在遥远的三国时期,在那连绵的战火中,那些历史英雄内心的悲壮与豪情。而《故宫》系列,更是会让你的思绪穿越历史,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受故宫所经历的历史兴衰,朝代更替和世事轮回。
这就促使我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日本能写出这样的曲子?为什么日本的曲子能把中国的历史脉搏切的如此的准确?
我个人觉得首先日本在地理上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居,地理上的接近使得中国的文化早已便传入日本。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而儒家体系之外的佛教,也早已在唐朝时,就随着鉴真东渡传到了日本。至于茶文化就更加不必多说。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我们和日本同属于同一个文化体系,至少二者的文化体系极为相像。这就使得二者在纯音乐方面的意韵会比较相似。毕竟文化体系的相近,自然会使得二者滋生出的文化产物也极为相似。
其次,我觉得虽然日本有点看不起中国人,毕竟近代以来我们有段时间曾落后于他们,而现在又是一大群人坐飞机去别人家里买马桶,要别人没有点优越感是不可能的。不然怎么会至今都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些事。但是我觉得日本对于中华文化的态度却是矛盾的,既非常的恭敬和仰望又因此感到自卑。不然,也不会在二战中盗运中国的北京人头盖骨,编造本国的历史,想以此表明自己国家的文明也是非常历史悠久。但是在《故宫》的系列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那种对中华文明的崇敬和思慕,感受到那种描写故宫时恢弘大气的气势。
而且人都有一种奇怪的心态,就是自己一直拥有的东西,即使再珍贵也很难以做到全心全意的去珍惜它,相反有时候甚至会忽视它的存在。我们生来就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对周围拥有的一切很自然的就会习以为常,因此对于我们的文化很难做到像日本人那样恭敬仰望。
最后就是,音乐的创作者本身就对中华文明有着极深的情怀,在音乐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的元素。比如横山菁儿在创作《英雄的黎明》的时候,就融入了中国的民乐还从大陆专门请了演奏员去日本全程参加录制。
以上是我个人思考的结果,虽然说音乐是无国界的,但是谁又会真的愿意自己在本国的文化方面被曾经的学生超越呢?
注:本文皆系原创,抄袭必纠。
酷狗的《紫禁花园》没法分享,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下载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