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结束,同事们都阅完卷,但如常,每天还得签到上下班。整个氛围突然轻松下来,显得百无聊赖,大家都是一派坐等着放寒假的气象。
和我一向无话不谈的张老师来到我的办公室,闲聊中,谈起他最近苦恼异常。
原来,张老师闺女在英国某大学的一年研究生学业修满,刚回国不久,正等着找工作。
作为父亲,张老师希望闺女考宁波的公务员或者教师编制。理由很大众:事业单位工作稳定,节奏舒缓,收入也勉强说得过去,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多好。
可是闺女却不愿意,她想去上海或杭州,找一家正规的公司,干啥都行。还说,好不容易出了学校,如果又进象牙塔干教书的活儿,每天一成不变,一眼望到底,想想都可怕。
张老师叹了一口气:也不知现在的年轻人咋想的,哪知江湖险恶,职场多艰,明明有更安稳的选择,何必非得去折腾。等到时候碰了壁吃了苦头才悔不当初,来得及吗?哎......
我问:
张老师啊,你今年52了吧?
站了三十多年讲台,一轮儿一轮儿地,面对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一样的教室,一样的教材,操着一样的心,讲着一样的题,敲着一样的黑板,说着一样的话:划重点了哈,这道题期末考试可能会考,都给我听仔细喽,可不能落后3班太多。
你站在三尺讲台,有没有想过,从二十岁开始,一眼看到了现在的你,甚至看到你退休时的状态?
在你从教的过去这三十多年,中国天翻地覆,世界也瞬息万变,而作为老师的你,有没有一种“自己活成了一个标本”的感觉?
想想青春年少的你,那时考大学有多难?明明勤奋聪慧、卓尔不群的你,曾经意气风发,曾经胸怀抱负吧?
可是,自从一做了老师,你是不是也无数次纳闷儿:自己怎么越来越变得不像自己、怎么活得跟自己当初的梦想越来越远?
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每每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难受吗?
他说,想想也是。有时也挺不甘心啊------
当初咱跟孩子这么年轻的时候,能考上大学的,屈指可数。以前的发小、同学,人家没读多少书,你以为人家的生活会更艰难些吧,可是事实是,人家不但肚儿没饿着,绝大多数比咱还挣得多,混得人五人六的,日子还滋润儿得多。
然后我们开始反思自己在体制内的过往人生。
年轻那会儿,刚进体制,对体制内这种死气沉沉的环境也感到不满、压抑甚至憋屈。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犹豫和痛苦。无时不刻的受缚感,无处不在的逃离欲,无孔不入的焦虑和自我厌烦。
但在体制内平台上,按部就班,你只要大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甚至,即使不作为,工资照发,奖金照拿,你的生活就足以进入属于自己的舒适区。
一个人在这样的舒适区待久了,因为懒散的成本极其低廉,逐渐就变得慵懒颓唐、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或许偶尔也会发发牢骚,发完牢骚继续在舒适区里迷迷糊糊,蹉跎青春、送走岁月,渐渐地,最后你连逃离的勇气都不会再有。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所呈现的,“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因为,体制化了的人,久处舒适区,不知不觉中,你的创造力在一天一天被扼杀殆尽。
而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在人生竞技场上,还有什么竞争力?失去了竞争力,在一个市场化的丛林世界,就注定会是弱势动物,在食物链体系里,方向下坠渐成必然:收入低下、地位卑微、挫败感与日俱增……
你会希望自己的闺女活得如此没滋没味儿?
张老师说,看来,还真不能让女儿过早进入舒适区。否则,丧失掉创造力,以后的生活真是不堪设想。
我说,是啊,感觉没有创造的人生,了无生趣。
年轻人初入职场,平台选择太重要了。一个职业要有成长性,干得越久,个人提升越大,需要思想的自由、人格的独立与对权利的尊重,这是发挥一个人创造力的基本环境属性。
可是,我们都已经深度体验过了,应该明白,在体制内平台,奢望自由与独立,尤其是在教育界,奢望启蒙与权利,是会被人笑话的。
再说,如今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进入了网络时代,在这里,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对于职业或平台的选择,年龄和经验却未必意味着资质,更多的恐怕已成了瓶颈和累赘。
这个时代,是年轻人的,是拒绝苍老的。
最后,我说,既然你女儿拒绝选择我们这种一目了然的人生,愿意将自己放逐于各种可能,那么,就应该尊重她,谁说她就不能遍地花开、山河浩荡?好歹让她试试吧。
张老师说,你接近于说服我了。
-----The End-----
此文为渝都都原创内容,特此声明!转载请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