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拉黑了微信里的一个好友,原因是她已经连续三天在朋友圈刷屏同一个消息,一个不知道是她的小孩还是她朋友的小孩参加萌娃活动,她在朋友圈里号召大家给她投票。如果仅仅是这样,我还并不打算拉黑她,让我心生这种冲动的是,她在我分享的一篇文章下面直接评论“给我投票”。我忍无可忍,立刻拉黑。
说是“好友”,其实我跟她面都没见过。我行走途中到达榆林时,找寻当地值得采访的年轻人,在网上看到她的信息,知道她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创业,做有关农场品的尝试。我感觉新鲜,便联系看能否采访。不想对方以不愿意太过张扬为由拒绝了,但是当时加的微信好友,却一直到现在还留着,只是从来不曾交流过。
这并非我第一次拉黑微信圈里的“好友”,但我并非一个喜欢这样做的人。有些人即使是陌生人,尽管两人之间没有交流,我也会让他在角落躺着,除非对方有些举措让我难受。
另一位被我拉黑的“好友”是我的小学同学。如今算来,我们之间也有十几年没见,不过上学期间,我们交流也不多。对方不知从哪里得知我的微信号,于是我们便添加了。添加之后,我们并没有讲过一句话,只是每次点开朋友圈,都能看到对方发布的消息。她是一个微商,经常在朋友圈刷屏货物信息以及交易清单。
一开始我并没有太过反感,毕竟同学一场。不过这种信息若是多了,总会让人忍受不了,特别是我在采访的时候,也曾接触过一些微商。尽管我不太愿意去评论这个行业,但从内心看来,是不太喜欢这个行当的。所以,在某个清晨,当我醒来之际,看到朋友圈她又在发布那种信息时,悄然将其拉黑了。不过,那一刻我是心平气和的。
还有一位“好友”,我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朋友。我们曾有过一面之缘,也曾有过很多交流。我走完全国回到成都之后,还约着一块吃饭。但是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对方的朋友圈信息我再也看不到更多内容了,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对方把我拉黑了。于是乎,我在费尽百般思量不解的情况下,也将对方拉黑了。我哪能容忍这样的事情。
所以有一段时间,其实现在也有,你在朋友圈经常能收到群发的一条消息,大意是清理一下你的微信圈,说不定很多人已经把你拉黑了。起初我对这条信息十分反感,特别是我没有把他拉黑,却收到一条这样的信息时。不过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对方在清理那些把他拉黑了的好友。原来如此。
无可否认的是,微信和朋友圈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场所,有人在这售卖东西,有人在随意谩骂,有人宣讲布道,甚至还有坑蒙拐骗。这款已经打败微博和QQ空间的社交工具,已然成为一个大染缸。
你的朋友越加越多,但是最后好友也变成了陌生人;你拼命拉群,最后从有聊到无聊,甚至发个红包都没人愿意来抢;你想在朋友圈发点牢骚或者私密的内容,这里却变成了秀场和商场。总之,这已不是最初的那个微信了。
但是,尽管有这些弊端和不足,微信依然是当下最火热的社交工具,6亿用户雄霸社交圈,上千万的微信公号成为巨大的内容发布端。加上微信游戏、微信支付、电子商城,这里早已成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很多人发现,自己被微信绑架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上面,但明知如此又欲罢不能。
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特别是在一个刚刚起步的单位,其实我很清楚微信这款工具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几乎大部分手机端的IP都来自微信。所以每日从我的账号分享出去的文章就有将近十篇,也达到刷屏的频率了,并且我还会通过这个渠道分享到一些我自认为需要这种资讯的群里。我也在担心,有一天被很多人拉黑,但是,微信对于我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交流工具了。
张小龙说,微信不是一片森林,而是一座宫殿。现在看来,确实如此,仅仅将其定义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可能还不够,看看当下有多少人依靠这个平台谋生,无论是微商还是自媒体人,都能从里面找寻到自己想要的“宝藏”。或许,这就是微信除了社交之外存在的另一种意义。
不过,物极必反。当这套体系越来越污浊,但是其自身的清理能力又跟不上的时候,很多人便会选择离开,就像当年的微博一样。而且,根据腾讯自身的统计数据,95后的年轻群体早已经不再使用微信了。所以,这款应用能否长久持续,亦或是像其他“昙花一现”的工具一样,辉煌过后黯然收场,谁也说不准,唯有看以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