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清明,外直方”是赵寄客少年时期送给杭天醉的曼生壶上的题字,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六个字杭天醉没有做到,他的儿子杭嘉和却做到了极致。杭家这个庶出的长子,用一生的光景诠释了这六个字的含义,在饱含苦难与痛苦的生命中,杭嘉和如同他所引以为生的茶一样,扎根在江南,任历史的浪潮一波波席卷而来,他却始终如一,坚守着我们民族非常优秀的文化品格。
杭嘉和是国家一级作家王旭烽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和《望江南》中的主要人物,他作为全书的灵魂人物,贯穿了《茶人三部曲》全册以及《望江南》全书,展现出一个江南茶人的可贵精神,他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各个方面,闪耀着君子文化的光芒,当我品读这个人物时,深深的感受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几千年的传承,折服于传统文化精华所提倡的理想人格之魅力,同时也感到深深的心痛。
《茶人三部曲》的作者王旭烽,是我国非常优秀的女作家,祖籍江苏徐州,生于浙江平湖。她曾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在此期间,撰写了许多关于茶以及茶文化的专著。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她,对杭州有着深厚的情感,浓厚的家乡情怀,让她的创作更加打动人心,《茶人三部曲》中大量的杭州官话、习俗、文化描写,让我对杭州、西湖产生了由衷的向往。杭嘉和的魅力有很大一部分也来自这些“杭州特色”的加持。
我曾不止一次阅读过《茶人三部曲》全册,幼时读书,一知半解,全心只想将杭嘉和说与人听,将作品推荐给别人;今再读书,每每热泪盈眶,痛彻心扉,再无法将杭嘉和说与他人,亦不知该如何将作品推荐给别人。我曾不止一次想要将心绪从故事中抽离出来,然而即使旁观,我也无法抑制泪水,它让我痛彻心扉,感到深深的无力与绝望。
读《南方有嘉木》时,杭天醉的悲剧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当我还沉浸在幼年杭天醉与撮着相遇的天真烂漫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此后这个纯真无邪的小少爷会经历多么悲哀的一生。
杭天醉是一个矛盾体,他的血脉里流淌着长毛吴茶清的反叛基因,却又无法摆脱杭家人的虚弱与柔和。他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得过且过,好像争着和赵寄客去东洋留学的人与沉醉在温香软玉里的不是同一个,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他一边沉溺于听曲、玩乐,不务正业,一边又给革命写标语、送物资;他一边在妻子面前怯懦不已,一边又在外室身上大展雄风;一边因为政变惊慌失措,一边在混乱中昂首睥睨。他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哀,从赵寄客没有在码头等到他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开始走向矛盾和悲剧,如果他足够坚定的跟随赵寄客离开,也许他会是一个像杭忆那样的英雄,他的茶学造诣将得到充分发挥,他会站在国际舞台,会成为革命的一大外援,会得到千万人敬仰,然而,斯事已矣,他的生命终究还是困在了杭州那方寸之地。
历史有时就像一个无畏的勇者,它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义无反顾地向前,却让旁观者难以释怀。《南方有嘉木》的故事发生在1864年至1928年,围绕杭天醉的一生展开,这个满是苦难的生命,在1928年早春未萌之际,被大雪永远掩埋在了时间的地底。然而,让我更加难以释怀的是他所生存的这个时代,在王朝覆灭、内忧外患的几十年里,我们民族经历了最为苦难的一段历史,正是这段历史的悲剧太过强烈,所以才更加难以释怀杭天醉的悲哀,因为他的悲剧恰恰是时代苦难的反映。那些无可奈何的妥协,那些举棋不定的决断,那些四野茫茫的慌张,那些想揭竿而起却又孤立无援的绝望,并不止杭天醉一人的处境。
当我看到杭天醉的疯狂,甚至疯癫,当我看到他的灵魂被撕裂成碎片,再也无法安然,我不忍再读,又忍不住想读下去,带着心中一点点自私的期盼,希望他的生命能够重回光明,而那终究成了我的遐想。那年隆冬,杭州下了大雪,南方的雪终究还是温柔的,却还是将春天的茶芽紧实的压在了那一片白茫茫之下,这个世界似曾相识,而他已放下往事。为杭天醉而发的悲声至此戛然而止,可看到杭嘉和在父亲辞世时的心念,我知道为杭嘉和而流的泪,才刚刚盈满眼眶。
杭嘉和生于1902年前后,生母是杭家不承认的外室小茶,比主母沈绿爱生的弟弟嘉平仅仅只早出生几个时辰,还没来得及记住母亲的模样,他就被带回了羊坝头杭家大院,从小养在奶奶林藕初的房里,从此他获得了杭家长子的身份,得到了杭家的认可,但这也使他与母亲疏离。一个从出生起就没有母亲庇护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小心翼翼的活在杭家大院里,虽然奶奶林藕初、茶清爷爷对他都爱护有加,甚至连沈绿爱也对他还算爱护,但他始终没有感受到生活在羊坝头的幸福,也没有体会到身为大家族少爷的快乐,相反,他过早的表现出成熟、懂事,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眼中就有了一种若隐若现的痛苦,同时又表现出一种当仁不让的神情,这是作为杭家庶出的长子,表现出的矛盾,没有任何人提起他的身份,而他却时刻提醒着自己,并且因此纠结不已。
如果说杭天醉的痛苦是来自不被信赖和理解,那么杭嘉和的痛苦就在于被过度信赖。与杭天醉的天真不同的是,杭嘉和过早的成熟,他时刻谨记着自己的身份,所以从小就表现得过分懂事,长大后也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家族的责任,成为杭家所有人的依靠。也许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过程中习惯了依靠杭嘉和,无论是嘉平、叶子,还是嘉草、寄草,甚至于杭嘉和周围所有与他年纪相仿或年幼的人,都习惯性把难题留给嘉和,在他们的认知里,杭嘉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大哥、朋友,更像是一位值得信赖的长辈,一颗定心丸,而事实上,他也确实如同一颗定海神针,整个20世纪坐镇杭家,任风吹雨打、狂风浪涌都一动不动,坚定不移的支撑下去。
认识杭嘉和这个名字是在十六七岁的时候,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又碰巧先读了《茶人三部曲》的第三册《筑草为城》,肤浅的知道那是怎样一个疯狂的年代,却还是觉得暮年的杭嘉和很不开明,却对他的长孙杭得荼一见难忘。后来读到《南方有嘉木》和《不夜之侯》,才知道少年时的杭嘉和是多么激情澎湃,知道青年时代的他经历了多少取舍,最终才有了暮年时的一点保守,明白那是他目送许多生命远行之后,不愿意再多伤别,于是泪流满面。
这次再读《茶人三部曲》是为了学生时代的最后一卷能画上一个没有遗憾的句号,于是在诸多的名篇佳作中,出于一点私心选取了《茶人三部曲》,还是为了一点私心,选取了杭嘉和,这个只存于虚构,却又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人物,我终于有勇气去解读他,尝试着不再为他悲伤,而当我真正开始为他动笔着墨,悲伤还是爬上了眉头。
嘉和尚年幼的时候,便知道自己是妾生的,所以归奶奶管,嘉平有时会吵着杭天醉带他去吴山圆洞门,可嘉和从来不说,只有小茶催得急了,杭天醉才会带着嘉和去一次,而嘉和见了生母,开口叫的却是“姨娘”,他并不知道小茶那句“她是大我是小”是什么意思,但他却知道,沈绿爱是主母,他叫妈,对小茶就只能叫姨娘了,他也知道自己不是沈绿爱生的,所以沈绿爱对他好,但是不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许看着嘉平被沈绿爱打屁股,他是羡慕的,但他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情绪,反而把嘉平塞给他的花送给了沈绿爱。
慢慢长大之后,嘉和与嘉平的不同就渐渐明显起来,嘉平像火,他走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而嘉和像茶,安静、内敛、隐忍、克制,他心中有火,但周身都散发着清冷,那火接触到周身的清冷,是无论如何也发不出来的了。
少年时期的杭嘉和也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不如嘉平那样热烈,但足够炽热,无论是对革命还是对待情感,他都充满了热情。嘉平离开杭州去闹革命的时候,他已经隐约感受到了留下来的必要,但他对革命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嘉平从上海到南京再到北京,一路北上,从信奉无政府主义到开始向马克思主义倾斜,他都一清二楚,他与嘉平通信的日常,充满了革命战士的昂扬气势,一声声的“嘉平同志”,一次次的思想交流,他在期盼着嘉平摸清状况,然后一句邀约便立即赶赴时代洪流之中。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从放手让嘉平离开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分流,他再也没有走出杭州城,嘉平的脚步再也没有停下,他翘首以盼,朝思暮想,最后还是只剩下了留守杭州这一条路,不得不走。
青年时期的杭嘉和慢慢开始接受自己为杭家留守的使命,但他依旧不死心,上茶山宣传新村主张,和那些旧社会的茶农妇女打成一片,然而事与愿违,再理想的主张没有绝对成熟的条件,还是成了断送生命的凶器。那天大雨滂沱,一副小小的棺椁从他屋前经过,于是此后的很多年,那场雨都没有停过。跳珠的歌声一直回荡在他的梦里,可每次到最后都会变成女人无助的嘶吼和绝望的惨叫。那个年轻的生命,从此成了嘉和一生都无法跨越的黑暗。
杭天醉与羽田先生的友谊破裂之后,叶子跟随羽田先生回到了日本,嘉和少年时期的爱恋也就到此为止了,他目送叶子远去,将情感埋藏在心底,对于未知的重逢,他没有期待,只是当那个深爱的女子敲响杭家大门的时候,他一眼就认出了他,并且为这次重逢暗自欣喜,即使已经得知那是嘉平的妻,他依旧感到了失而复得的欢欣。也许女人的直觉有时真的准确吧,从叶子出现的那一刻起,方西泠就察觉到了嘉和的不同寻常,她什么都不用问就知道嘉和对这个日本女人有着多么深厚的情感,也或许是叶子的再次出现,加速了她与嘉和婚姻的破裂,虽未可知,谁又知道嘉和是什么时候坚定了与她离婚的念头呢?
羽田叶子对杭嘉和生命的意义是非比寻常的,他们少时相遇,嘉和就对她产生了情愫,后因为国家民族立场不同,杭天醉与羽田先生决裂,叶子也回到了日本,可嘉和却从来没有忘记过她,即使与方西泠结婚多年之后,他还是仅凭一眼就能认出那个年少心动的女子。如果说他无情,也许对方西泠确实如此,毕竟他的心里装着一个除了她之外的女人;如果说他长情,他也足够长情,一别经年,相隔远洋,他还是对叶子念念不忘。
而叶子再次出现,对杭嘉和来说,也意义重大。在他经历亲人相继离世、理想破灭、婚姻困境、家国存亡的时刻,叶子坚定的与他站在了一起,这个远渡重洋来到杭家的女人,经历了丈夫的背叛,没有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也没有选择离开杭家,而是坚定的选择留在杭家大院,留在杭嘉和身旁,默默的承担起照顾杭家人的责任。沈绿爱和嘉草惨死之后,她似乎一下子担负起了女主人的责任,即使在杭嘉和心如死灰,对杭家不管不顾的时候,她也没有任何怨言,坚强的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杭家,没有一丝想要逃避或者放弃的念头。与杭家的其他女人甚至说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叶子是一个和嘉和一样的人,她甘于留守杭州,甘于为家庭奉献生命,不像沈绿爱和方西泠那样强势,但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她和嘉和一样,都是温润又强大的人,叶子的出现,对杭嘉和而言,意味着生命的同频,是同甘共苦,也是苦尽甘来,因为从此之后,他不再独自一人苦苦支撑,他有了心灵的依靠。
我一直觉得杭嘉和是没有同伴的,即使与叶子修成正果之后。叶子是他心灵的依靠,是与他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人,但他还是一个人,他的心短暂靠岸,而他的生命依旧孤单。他选择的路,一直为圆满而努力,却一直在生离死别,有时我觉得他比嘉平更像一个革命者,因为他一生走过的路恰恰与我们民族走过的路更加相似。杭嘉和的一生,经历过我国20世纪所有的历史大事件,王朝覆灭、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国四十年、十四年抗战、新中国成立、大跃进、破四旧、文革、改革开放,在这些历史事件中,他一直处于时代潮流的漩涡中心。他的爷爷吴茶清死于暴乱,生母死于旧制,父亲一生坎坷悲凉,母亲死于暴徒走狗之手,妹妹死在侵略者乱刀之下,妹夫死在革命斗争中,儿子和儿媳都死在了抗战之中,而他自己则一直活在危险的注视之下,独自一人,承受着一次次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可奈何的绝望。
杭嘉和的生命本该是属于热血和壮志的,如果他没有时刻提醒自己长子的身份,没有无私的把生命投入到守护家族中,他会是比嘉平更加优秀的官员,比杭忆更加智勇双全的好汉,又或者会登上国际舞台,凭借渊博的茶学知识,得到国际认可,为我们民族打响国际名号;而他,可以舍弃一切,唯独无法舍弃杭家,无法不管不顾离开杭州,更无法舍弃茶叶,他的生命就像一棵生长在鸡笼山的茶树,一旦迁离故地就会因水土不服而枯死。
任何生命都渴望自由,却又都枷锁重重,杭嘉和的生命里,有太多传统、无私、君子的东西了,所以他成为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理想人格的写照,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精华的方方面面,他的人格理想到现实中无人能做到像他一样,把所有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集于一身,但这也成了他生命的桎梏,如果他真的活着,我无法想象那将是一个怎样的生命,更无法想象,这样一个生命是如何坚持度过了整个20世纪,却还如此通达。我只感到锥心的痛,感到难以呼吸,为这样一个毫无自由,却自甘奉献的生命。
读了许多次《茶人三部曲》却一直没有勇气去读《望江南》觉得很遗憾,读过《望江南》也许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杭嘉和了,然而终究没有迈出那一步的魄力。虽然《茶人三部曲》已经写得很完整,但单看杭嘉和时,总觉得《不夜之侯》与《筑草为城》之间少了些什么,很多细节并不十分清楚,《望江南》应能补足这些细节,对杭嘉和这个人物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这也是我学生时代最后一次作文的遗憾了。
行文至此,算是补全了正文中无法叙说情感的遗憾,这些私人的读书感受也许并不能引起多少阅读兴趣,但仍然希望能有更多人去阅读《茶人三部曲》和《望江南》,也许读杭嘉和的悲只是我个人的感受,而作品中关于茶和茶文化的介绍、典雅的语言、清丽的文字更是值得一读的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