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的人到底长啥样?
有这样 一个人,在大学的专业是商业学,业余时间又自学了编程,参加了各种演讲,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写了几本颇有影响力的电子书。
还是这个人,10天拿下线性代数,1年内自学完成4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 这个人到底有怎么样的学习技巧?
这个人就是Scott ,《如何高效学习》的作者, 书的封面写着这样一句“learn more study less”学得少,还会得多,就是花最少的学习时间,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这是任何一个学习者的终极梦想吧!
所以读完这本《如何高效学习》,加上之前同类书的主题阅读,让我深深感觉到,牛逼的人都是一样的,平庸的人各有各平庸的理由。
让我再来想想这些牛逼人的学习方法吧。
斯科特说自己主要是用了整体性学习方法
1获取
2理解
3拓展
4纠错
5应用
看到这里仿佛觉得和赵周老师写的是有异曲同工之处,RIA读书法。只不过,这次的分解更加的细致。
这本书中,让我有感触的还有对于“结构”的解释。
请问,在一座城市里最容易找到的建筑是下面哪一种?
1与很多建筑有数百条公路相连。
2只与一座建筑有泥泞的小路相连。
显然是1。条条大路通罗马,花很少的时间,你就会找到正确的方向。但是2给你的机会只有一次。 所以作者说,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就是绘制一份优秀的地图。为什么有些学科你学起来很“轻松”,有的学科却非常难呢?关键在于你的大脑里面是否已经有这些科目的发达的知识结构。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学写[i:]的时候,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们它的读音。 我们会让孩子们观察,找出他们大脑中对于这个音的记忆,会发现与拼音的i比较像,但是又有区别。
然后通过这个音的手势告诉孩子们这个音的发法,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很牢固的知道这个音。
在这个教学中,我们充分寻找现在所学与之前所学的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难怪孩子们今天告诉我,以前觉得英语好难啊,现在发现,原来我可以学的很好啊。在教学中,我们师生间构建的无条件支持的环境就如同“土壤”,让这些种子好好的成长。 这样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听故事,听生活中的案例,案例和自己的链接紧密,这个网才是互相的连接的啊。
以后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知道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要让知识间的网络连接起来,这样就不是碎片化知识的记忆,而是知识的整合和整理了。
最后来说说书中写的能量管理.这个大家都觉得重要,但是大家对他却是最忽视的。
所以让我以提高能量值的方法来结束这篇文章吧:(有改变) 1每周有3到5次运动。 2每晚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3你的饮食结构是否均衡?
作者从运动,睡眠,营养等讲述了提高能量的方法。如同就算你是苹果手机,你会的很多,一旦没电,没能量,你和那些普通的手机又有啥区别呢?
现在开始,利用整体性学习方法,去高效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