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变的不是梦想,是我在成长。”
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回望来时路的视角。曾经,我也以为自己是个“善变”的人,目标似乎总在调整、转移。但如今我才明白,那并非梦想的动摇,而是生命在成长中不断拓宽的视野和重新校准的坐标。
我的起点,带着一点“先天不足”的烙印——身高。它像一个无形的门槛,横亘在我最初的梦想——成为一名正式护士面前。
90年代初,我带着对护理事业的憧憬进入一所卫校。临近毕业,现实给了我沉重一击:许多医院对护士的身高有明确要求。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顺利过关,那份失落和焦虑几乎将我淹没。
但我不甘心,我付出了同样的努力,掌握了同样的技能,难道就因为这无法改变的几厘米,就要被拒之门外?
鼓起勇气,我敲开了校长的门。没有抱怨,没有指责,只是坦诚地表达了我的困境和决心:“校长,身高这道杠,学校尽力了,我没意见,只恳请您把毕业证给我就行。”幸运的是,校长理解并支持了我。
当我拿到那张盖着省卫生厅大印的护理专业中专毕业证时,它沉甸甸的,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承载着我争取来的、通往梦想舞台的入场券。
接下来是更为现实的考验——找工作。我和一位同样不愿远行的同学,揣着毕业证,几乎跑遍了西安的大小诊所和医院。烈日下的奔波,一次次被婉拒的失落,都没有让我们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激烈的笔试和面试,我们竟然双双被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录取了!她在泌尿外科,而我,则被分配到了肝胆外科。那一刻,每月二百多元的工资显得微不足道,巨大的喜悦淹没了所有艰辛——我的工作梦,真的实现了!
在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的岁月,是我职业生涯最初也是最扎实的锤炼场。这里节奏快、要求高、病患情况复杂。我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唯有加倍努力。
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一丝不苟地操作,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我的勤奋和细心,逐渐赢得了同事的认可和患者的信任。以至于几年后,当我因家庭原因不得不离开时,护士长紧紧拉着我的手,话语里满是真诚的不舍:“我们舍不得你走,真的舍不得。但我们也明白,不能耽误你的前程。记住,身高从来不是问题,你很聪明,也很努力,无论到哪里,都要好好干!”这番话,温暖了我许久,也成了我日后面对挑战的力量源泉。
时间流转到1995年5月(也就是父亲节那篇《那个退我红包,却给我整个世界的倔老头》文中提到的节点),我的人生轨迹再次转向——我接了父亲的班,成为了某厂医院的一名护士。这一次,不仅仅是工作,更意味着拥有了一份“铁饭碗”,一份在那个年代让人心安的编制保障。
新的目标也随之清晰起来:在这里,我要做一名优秀的护士,甚至,向着“护士长”的方向努力!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在我踏入厂医院大门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相比西安大医院的现代化,这里的建筑显得陈旧,医疗设备更是简陋得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最让我不适应的,是注射器——在西安早已普及了一次性用品,这里却还在使用反复消毒的玻璃针管!每次操作后,护士需要先初步清洗,再送去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巨大的落差感让我心里五味杂陈:“这医院,也太简陋了吧?”
父亲,那个在我人生关键时刻总能给予指引的倔老头,再次用他朴素的智慧开导我:“闺女,别想那么多。身高不是问题,在这新环境里,更不要有自卑心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要用实际行动和工作能力去赢得大家的认可。”
父亲的话像定心丸,我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沉下心,从零开始,把岗位职责、行为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一点点刻进脑子里,融入日常工作中。
从此,某厂医院成了我扎根的土壤。我从急诊科的紧张忙碌起步,到口腔科的细致操作,再到内科的慢病管理、外科的术后护理、妇产科的迎接新生,最后在骨科磨砺韧性。几乎踏遍了医院所有的临床科室。
这条轮转之路,布满荆棘也充满挑战:有过面对危重病人手忙脚乱的慌张,有过被误解受委屈后偷偷抹去的泪花,也有过抢救成功后的巨大欣慰和患者康复出院时真诚的感谢。每一次轮转,都是基本功的淬炼,都是实战经验的积累。
年龄在增长,肩上的责任也在加重。那个“做护士长”的目标,不再遥远,而是成为鞭策我不断前行的动力——“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护士长的护士不是好护士”。我深知,这不仅仅是头衔,更意味着更重的担子和更高的要求。
汗水浇灌出果实。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对专业的钻研和对患者的真诚,我的付出逐渐得到了认可。
厂级、县级、院级的“十佳护士”、“优秀护士”、“巾帼标兵”……一份份荣誉接踵而至。更重要的是,我先后被委以重任,担任了儿科、妇产科、内二科的护士长。带领团队,处理更复杂的情况,协调更繁琐的事务,我努力将每一个科室的护理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
至此,从那个为身高焦虑的卫校毕业生,到掌管一科的护士长,我的“梦想”似乎已经圆满达成了。稳定的工作,受人尊重的职位,社会认可的荣誉……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然而,内心深处,一种难以名状的“空落落”感却悄然滋生。我时常问自己:这就是全部了吗?那些荣誉和头衔之下,是否还缺少了些什么?我似乎还能做得更多,还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方向在哪里?这种困惑像一层薄雾,萦绕不去,直到我遇见了“007不写就出局”。
007:点燃新梦想,赋能新成长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成了我生活中的顽疾。无论大小事务,不到最后期限绝不行动。这种状态让我倍感困扰,却似乎又无力挣脱。
2022年6月18日,是我人生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有幸结识了易俊松战友,正是他,像一座灯塔,将我引向了“007不写就出局”这个充满爱、能量和无限成长可能的写作社群。我的007编号是:007—21213。在这里,我找到了那个“缺失的拼图”。
初入294班,兴奋之余是巨大的忐忑。群里卧虎藏龙,优秀的战友比比皆是,007严谨的“7天1篇写7年”践行规则更像一面明镜,照出我的拖延顽疾。看着群规和保障机制,我退缩了,甚至萌生了退群的念头——我能按时交作业吗?我能写出像样的东西吗?巨大的自我怀疑几乎将我淹没。
就在我犹豫彷徨之际,易俊松老师及时伸出了温暖而有力的援手。他鼓励我:“别怕,进来了就是战友!这里没有评判,只有赋能。大家互相裹挟着前进,只要肯写,只要坚持,就一定有收获!” 他的话语像一针强心剂,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
更重要的是,我遇到了冬梅班长和一群无比温暖、充满能量的战友们。在他们的鼓励、带动和“裹挟”下,我居然真的坚持了下来!
第一年,我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全年48篇作业,96篇点评(每次作业后点评楼上楼下战友的文章,一月4次作业,点评8篇)。虽然文章写得生涩,点评也常常是“照葫芦画瓢”,模仿着其他优秀战友的样子,但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更让我欣喜的是,那份根深蒂固的拖延症,竟然在与战友们的互相监督、互相激励中,悄然痊愈了。我从未被组长或班长催交过作业,每一次提交,都源于内心的驱动和对承诺的坚守。这种自律的回归,让我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第二年,我升级到了350班。当春春班长在群里招募小组长和点评官时,那个渴望突破、渴望承担责任的小火苗又在我心中燃起。
想报名,却又被“我能做好吗?”、“会不会耽误大家?”的担忧死死按住。是春春班长的鼓励再次点燃了我的勇气:“不试试怎么知道?007就是让你突破舒适圈的地方!” 于是,我忐忑地报名,同时挑战了小组长和班级点评官两个角色。
第一次担任小组长组织交作业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作为新手,我经验不足,沟通不够到位。眼看截止时间一分一秒逼近,组里还有个别战友联系不上,作业也杳无音信。那份焦虑和自责几乎将我吞噬。
“不能让战友第一次交作业就去自由岛啊!”这个念头支撑着我。在春春班长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反复沟通,终于,在最后关头,所有组员都成功提交了作业!那一刻的释然和感激,无以言表。感谢班长的无私帮助,更感谢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责任和沟通的意义。
此后,每逢交作业日,督促组员、解答疑问、确保流程顺畅成了我雷打不动的责任。我甚至在小组群里发布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公告,确保每一位战友都能清晰明了地在系统提交作业。
用心付出,终有回响。在350班期间,我们6组多次勇夺“优秀小组”荣誉。更让我骄傲的是,组里的金凤战友,在007的土壤里飞速成长,积极践行,热心赋能,如今已成长为优秀的466号全民写作大使,还担任着多个班级的班长!看到战友的成长,比自己获得荣誉更让人欣喜。这,就是“赋能他人”的快乐吧。
去年,我升级到了419班。与此同时,我的职业生涯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工作了整整二十九年后,我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惊讶的决定:从深耕多年的护理领域,跨界转型到完全陌生的招标行业!这几乎是从零开始,意味着我要放下熟悉的专业、积累的经验,一头扎进全新的知识海洋和业务模式中。
挑战是巨大的。新的行业术语、复杂的法律法规、繁琐的操作流程……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恰在此时,工作上的压力也陡然增加:繁重的招标任务、频繁的第三方审计、突如其来的医保飞行检查……加班成了常态,属于自己的时间被极度压缩。
在419班的写作践行,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虽然我依然坚持按时完成作业(不能辜负战友们的信任!),但常常只能是在深夜或周末的间隙仓促完成,深度思考和打磨变得奢侈。有一次,甚至差点忘记了在系统提交作业!多亏了细心负责的纹萩班长及时提醒,才避免了“出局”。
那段日子,身体是疲惫的,内心却有种分裂感:一边在新领域奋力挣扎,一边对写作的“力不从心”感到愧疚。但“完成比完美重要”,007教会我的坚持,支撑着我度过了这段艰难的适应期。
真正的思想冲击,来自于刚刚结束的第22期007点评训练营。那五天,如同一场洗礼。
七布斯老师对标题的精准拆解、对文章框架的庖丁解牛般的剖析,像一道道闪电,劈开了我混沌的写作认知。
我恍然大悟:原来过去的许多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在“自嗨”!我沉浸在自己的叙述里,却忽略了读者的感受,缺乏清晰的逻辑框架和吸引人的切入点。我意识到,写作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一项需要刻意练习、掌握方法、建立链接的能力。
更大的震撼来自于发现:原来我也可以!看着训练营里许多和我一样的普通战友,通过学习和实践,不仅完成了作业,还拿回了押金(意味着获得了点评官认可的优秀成绩)。我才猛然惊觉,自己一直以来的误区——我总在等待一个“准备好了”的完美时刻,等待自己变得“厉害”了才开始深度参与。
七布斯老师的话点醒了我:“不是厉害了才开始,而是开始了才厉害!”
环顾自己在007的足迹,我羞愧地发现:我加入007已经三年,却连系统的写作课程都还没完整学完!“学习=学+习”,而我,似乎只停留在了“学”的层面,甚至学得还不够系统,更缺乏有效的、持续的“习”(练习)。我一直在岸边观望,却从未真正跳入水中去练习游泳。
“教是最好的学!” 训练营里的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心里。我渴望成长,也渴望能像曾经帮助过我的班长、组长、战友们那样,去赋能他人。这种“成长自己,赋能他人”的愿望从未如此强烈和清晰。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想法,而是一个亟待启航的新梦想——我的“007写作赋能之梦”。
写在最后
回望来路,从那个为身高自卑、四处求职的卫校毕业生,到三甲医院的护士、再到厂医院的护士长、荣誉等身的业务骨干,直到今天跨界招标、在写作社群中重新找到梦想坐标的探索者……这一路蜿蜒曲折。
我曾以为梦想在变:从“做护士”到“做护士长”再到……?现在我懂了,变的不是梦想的核心——那颗追求价值、渴望成长、服务他人的心从未改变。变的,是不断成长的我,是随着视野开阔、阅历丰富而不断拓展和深化的梦想内涵。
护士生涯,我用专业和爱心守护生命健康,是“服务他人”;
跨界招标,我以严谨和规范助力项目阳光运行,是另一种形态的“服务他人”;
而在007,我通过学习写作、精进思考、分享感悟,并立志去赋能更多同行者,这更是深层次的“成长自己,赋能他人”。
“善变的不是梦想,是我在成长。” 每一次看似转折的选择,都是生命之树在风雨阳光中自然伸展的枝桠。它们共同指向同一个根系: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链接与贡献的渴望。
007,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这里,我找回了自律,突破了自我设限,认清了学习与练习的真谛,更点燃了“以写促思,以文会友,成长自己,赋能他人”的新梦想。这梦想,并非空中楼阁,它始于每一次按时提交的作业,每一次用心的点评,每一次勇敢的承担,每一次对新知的领悟。
我知道,前方的路依然会有挑战,新行业需要深耕,写作能力需要持续精进,赋能他人更需要扎实的功底和无私的付出。但这一次,我不再等待“完美”,不再惧怕“不厉害”。因为007的精神已融入血脉:开始行动,持续迭代,在践行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并用微光点亮同行的伙伴。
我的梦想,从未如此清晰而坚定。它不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旅程——一场关于终身成长、持续赋能、照亮彼此的生命之旅。这趟旅程,此刻,从007的沃土上,正式扬帆起航。
我是西宁,007写作21213号战友、金牌点评官、写作达人。
我正在参与“7月写作月·007征文大赛”,007不写就出局是2016年12月20日由覃杰发起的写作成长社群,致力于【让更多人通过写作获得成长】,并和一群人相约——7天1篇写7年,写完7年去南极。007聚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写作爱好者,马上3万人;2025年3月,88位007南极英雄抵达南极,兑现7年之约。
欢迎加入我们,一起写起来、写下去、写得好;扫码报名007社群,领取“南极珍藏版·007梦想笔记本”,开启你的写作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