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不到爬起来更文,进来的给个赞来个评论,鼓励鼓励我呗,谢谢啦,哈哈
卡片阅读是什么?
卡片阅读法源自大师纳博科夫,《巴黎评论》曾采访过纳博科夫,请他说一下自己的写作习惯是什么?他说自己的创作就像玩字迷游戏,随意在空白处填写,他在卡片上写下这些段落,直到完成整部小说,他的原话是:
我的写作计划是灵活的,但我对写作工具则相对讲究,横格的布里斯托卡片,小的不太尖的橡皮和铅笔。
其实是纳博科夫把自己所有平日里所有的积累都写在卡片上,在创作的时候再讲卡片进行拼接。
另一位大师钱钟书一生积累卡片、读书笔记将近10万张,学贯中西,却始终保持一个书架的藏书,其他的内容都以读书卡片的形式保存下来。
这其实是一种对标思维,既然思想世界是自由的,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去对标顶级大师的阅读方法、创作方式、甚至是素材积累的方式呢?
所以我们在平时看书积累素材的时候,都可以用读书卡片的形式做积累,以便于自己以后的创作。
一张合格的读书卡片包含以下内容:
字数300到500之间,不超过500个300最佳。
我见:
直接摘录原句书中的某个观点、金句、故事、写作技巧、片段、立意标出源出处,以便日后引用。
我思:
你看到这些内容时自己的想法,你打算以后在行动上怎么做,有什么启发之类的等等。
如果一天写三张,一年下来就是1000多张,在积累原创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和纳博科夫一样去进行卡片拼接,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想。一句话一句话去构思。
为什么卡片记录的形势有利于我们积累素材,便于以后的创作呢?其实这里面是有认知的心理学原理的。
如果把大脑粗陋的比喻为一块硬盘,假设你的每次记忆都是往这块硬盘中写入内容,我们可以近似地将人的记忆想象成无限容量,但是这些硬盘上的资讯会相互竞争。我们人的记忆是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
存储与提取它们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存入记忆容易,提取出来就会不容易。反之,如果有些吃力的存入,那么提取会更容易。如果我们在看一些不错的素材的时候,用卡片的形式多花一些心思,记录下来以后再提取的时候才更为方便。这就是卡片阅读法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解决平时积累不够的问题。
卡片如何进行分类?
分类的有趣之处在于,哪怕你将垃圾分类,分类都会产生价值。
思维似一把剑在等待挥舞它的人。卡片也是如此,关键在于记忆和调取反复的使用。如果你不能准确记忆卡片里你摘录和积累的内容,那卡片就是一张废纸。
那么究竟如何分好类呢?人类的工作记忆只有三到七个模块。超过七个就会搞爆工作记忆区。比较好的是在五个以内。所以要遵循大脑的记忆规则,我会把分类归纳到智、慧、聪、明四个维度。
智:
主要是讲知识,硬核的信息。(让你觉得豁然开朗、打开思维世界的知识原理和法则等信息。)
慧:
未必是经过事实验证,本身是道层面的内容。(例如《道德经》里面的内容。)
明:
认可的别人的一些观点。(可能来自于你喜欢的作家对于人性的洞察。或者投资人创业者写的书,发表的观点。或者各个领域里专业人士对行业趋势的看法等等。)
聪:
灵动的,美的趣味的信息。(比如说一个段子,一个金句或者让你拍案叫绝的文笔,都可以用聪卡进行积累。)
按照这个卡片来分类,你会发现不仅是在打造你的卡片,也是在重塑你的知识系统。这样分类是因为人的工作记忆区最好不要超过七个,这样做的重点是要把自己记录的东西牢牢掌握背下来。
很多人上来就想洋洋洒洒写篇文章。但最后发现根本写不出来,因为过程决定了结果。你都没有积累过程,怎么会有这个结果呢?积微者速成。要把握住能把握住的点滴才行。
如何甄别顶级素材?
对于智慧和美始终都要怀抱一颗敬畏之心。到底什么样的素材才是好的素材呢?有几个评判标准。
好作者能打破时间线
我们是生活在三维的世界里。时间线是线性的,但有些作家可以扭曲时空。他们的文字是非线性的,或者作者用文字把时间进行高度浓缩。
例如席慕蓉的《 岁月》他在短短的一篇文章里写了几十年。一起来看一下席慕容的原话:
“好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在见面时,觉得他们都有一点不同了。”
(这是从过去到现在)
“有人有了一双悲伤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酷的嘴角,有人是一脸喜悦,有人却是一脸风霜,好像十几年没能与我们的朋友共度的沧桑,都隐隐约约的写在他们的脸上了。”
(这是从现在看过去。)
“原来岁月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
(这是在讲时间的流失,时间的变化以及时间的静止。)
“所以年轻的你,无论将来会碰到什么挫折,请务必保持一颗宽谅喜悦的心。这样,当几十年后,我们再相遇,我才能很容易的从人群中把你辨认出来。”
(这是讲从现在到未来。)
席慕蓉的这篇小文里时间一直是在变化的。
还有一个对时间更有想象力的,比如刘慈欣《三体》里的那首小诗。他直接把时间写成了一种物质。这种写法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过,想都没想过。
原文
“ 我看到了我的爱恋,我飞到她身边。我拿出给她的礼物,那是一小块凝固的时间,时间上有美丽的花纹,摸起来像浅海的泥一样柔软,她把时间涂满全身,然后拉起我飞向存在的边缘。这是灵态的飞行,我们眼中的星星像幽灵,星星眼中的我们也像幽灵。”
这首小诗完全是和人的认知想法是相反的。比如说时间怎么可能涂满全身?怎么会有花纹呢?这就是扭曲时空产生的惊艳之美。
还有木星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从前慢》更是打破了时间线,让人回到过去把镜头放慢:
“记得早些年少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
车,马,邮件都很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这是第一个甄选的标准。
好作者不会去列清单
他们有没有只写信息流?其实很多二流三流的作家比较喜欢列清单。但那些真正好作家,他会把文字变成一条河。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不会写振保有四个女人,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之类的清单体。而是留下红玫瑰与白玫瑰,一粒饭粘子和一抹蚊子血这样的经典文字。
好作者善于运用原型和隐喻
原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手段。很多人写东西写出来松松垮垮,没有金线句,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没有用原型。
什么是原形?
这是著名心理大师荣格提出的理论。 所有和创作有关的,不管是写作,绘画,雕塑还是设计,都应该了解一下这个理论。
原型:一种对世界某些方面进行反应的先天倾向是集体潜意识里的主要内容。
其实就是说太阳之下无新鲜事,今天发生过的所有事情在过去都曾经发生过。你只要找到一个类似的原型去代替就好。
什么是隐喻?
隐喻是将一个词从其本意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其认同,即两者相似,但不是明喻。
隐喻可能是童话,可能是寓言也可能是一个思想实验。和原型不太一样,隐喻可以说清楚,更抽象,更高级的事物。
余光中《寻李白》这个原型他代表了极度出世,超出五行外的意向。他是借李白寻一种精神。
巴金《做一个战士》有些句子非常有力量,比如:
“战士是永远年轻的,他不犹豫不休息。他深入从中寻找餐饮读文等等危害人类的东西。”
这就是用战士来隐喻战争般史诗般的人生。
真情
真善美的东西永远是最能击穿人心的。庄子说天地有大美。写作这件事最能打动人的,一定是我手写我心的东西。甚至我手写我心都不够,要写出激进的事实,还有你对生命的理解。
余秀华《我爱你》余秀华是一位脑瘫诗人,可能是因为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她写的诗非常有生命力,有冷静的爱,也有对命运的轻视。
“巴巴的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这些美好的事物
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他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
这人间的情事,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写在最后的话
简书日更就像是写一个写作单元,可能也就几百字,配上一张图片。等你有灵感写长文的时候,都是素材,从最小的几百字开始创作,积累一年,也有10万字,挑选其中的10%拼起来,中间写上连接的段落,1万多字的文章就来啦。
写作的意义在于把我想传达的东西告诉别人,在于我告诉别人他们关心的事物我的见解,写我的理想,写我的生活,写美好人生。
就像这篇文章一样,我想告诉一个让你坚持日更的方式,并且把你的日更写出水平和价值,我的朋友,祝你写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