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表达语言可以细致入微,戏剧就要用事件中人们不同的行为来体现。层层推进得出结果。
人对这个结果也会有数种反应,于是众说纷纭。
也有一种玩法可以是回溯,通过一个剧反观原本的梗概。甚至可以用文字写出来,看看会是个什么效果。小说剧本戏剧一起看自然更能看出彼此依托和不同,小说可以指哪打哪烘托气氛怎样都好,剧本像个说明书指导演员的台词走位,戏剧本身也是人对剧本的诠释甚至是对小说的个体理解。演员更像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领导,家人,孩子,父母,放在特殊的位置会有某个特定的做法和行动。
现在流行一种问答式人格综合征,觉得表达出来就好了,就是说开了。殊不知这样想问题也是一种异想天开,世界不是你想象。别人也许只是表面的配合。不过这都不重要不是吗,因为还可以自欺欺人对吧。凡事过犹不及,尽力修正歪曲的自我。自我的原生态也需要在午夜梦回时修枝剪叶,毕竟真话会令人刺痛。人家没做好这个准备,况且谁一言堂也不令人欢喜。其次,回应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比如说我,表达本身就充满乐趣,倘若你有想法自然回应而不是出于责任。责任固然令人感动到仍是强制性行为,真正的是随心的在一起,出于连接和恩典。
话说的漂亮的面具人多了,说但不走心。没有意义,我比较缺乏这个表层可以修补,同样是过犹不及。
真心的人总会爱上一个强制性人格,真心容易无边界,强制性容易感受不到情感流动爱的呼应。万事万物,能量守恒才永久。
通过一个人得出他的本心,就像从戏剧论证回原著情节,需要时间精力爱心和探索。不是双向的奔赴就没有意义,所以说你的频率决定了能够同你共赴的灵魂有多少,或寥寥无几。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不是对的,被筛选出去并没什么可惜。可能一个人哪里都对了,唯独一个关键的指标不行,那也是错。
有些人你从心底告别了,表面怎样就都是可以。
有些小说本身,就像最初的自己不认识现在的自己。戏剧和最初的小说的间距。
意犹未尽,超然卓绝,我觉得,自己以为好仍旧重要。亦可做唯一标准。只要不流于降低水准和烂俗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