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2日,我坐上了回到家乡兰州的动车,从抢车票到春运,再到贴春联、看春晚,寒假从来都是洋溢着过年的气氛和团聚的迫切心情。时隔半年,再次踏上故土,我发现家乡一直在发展的道路上奔跑,我看到了整个金城努力的身影,也感受到了兰州人内心的希望与信心。
仰望“兰州蓝”,体会文明城
我走出车站就看到了家乡的蓝天,不再是熟悉的土味,也没有灰尘满天,兰州的环境明显变好了。回家时经过西安,严重的雾霾迫使行人戴上了厚重的防霾口罩,我担心自己的家乡也会是雾蒙蒙的,没有想到兰州让我万分惊喜。曾经兰州的污染状况也是全国闻名,而且干燥、多尘土,不敢穿白鞋出门,不敢长时间开窗,不然家里的桌面上就是一层土。我拉着行李箱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车辆从马路上飞驰而过却不会扬起尘土,后来我还遇见过一辆辆下班回厂的除尘车,虽然体积很小,但数量多、能量大!就像穿梭在城市中的清洁魔法师。
而且我发现兰州市民的素质有所提高,在过马路时即使是很窄的一段路,人们也会在道路两边等待绿灯亮起,“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明显好转。城市整洁有序,一方面靠清洁工人的辛苦劳动,一方面也要靠市民的自觉性和公德心,随地扔垃圾、乱吐痰的人少了,城市的环境压力也就相对减轻,兰州人在这一方面进步很大。
春节期间,路面上烟花、火堆的残渣很快就被清洁工人清理干净,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和愉悦,政府也不断地为清洁工人升级福利政策。从路面到空气,兰州的环境有了整体的提高,原来不仅靠洒水车、除尘车、清洁工这些我们看得见的付出,政府还通过互联网和技术产品(如空气微型监测器)随时监控环境情况,对一些污染“巨头”进行严密地把控,形成了精准的污染治理和清洁。
同时互联网和广播、电视节目的融合也拓展了市民的监督和反馈渠道,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在本地APP和网站上反映城市问题。城市的能见度高了,不仅让市民们看清了眼前的高楼大厦,也看见了未来;因为只有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长久之计,不以牺牲环境和健康的发展才能使全民满意。
新“居民”,入驻兰州
这次回到家乡,我发现兰州来了几位新“居民”,第一位就是“扫码乘车”。虽然兰州的公交车早就换成了新能源新车,但手机扫码买票的功能是2018年12月才上线,这为市民乘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促进了人们低碳出行、节能减排。终于没有了到处换零钱坐车的烦恼,而且刷码乘车比公交卡更优惠。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上,我可以感受到家乡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了。
第二位可是个大家伙——兰州中心,它成为兰州规模最大的复合型商业综合体。在学校的时候就听说了它的大名,一座地下3层、地上7层的购物中心在兰州西站拔地而起,让金城这个二线城市立马有了不一样的派头,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形象。里面包括海底世界、麦德龙超市和IMAX 空间站国际影城,以及众多优质餐厅和品牌店。兰州以前没有的饮食店面在这里都能找得到,比如“水煎肉”,我在东北上学时经常看到,但兰州之前还没开过一家。兰州中心使金城的商业化水平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当然,也有很多人怀念曾经交错杂乱的小巷道,里面总是藏着排很长队伍的小吃店。
第三位就是地铁了。由于“两山夹一河”的地形,加之部分路段是红砂岩(遇水迅速泥沙化)的地质条件,使兰州建地铁的过程显得格外艰难。地铁施工队经过了多年的努力,面对世界难题,排除了千难万险,1号线终于建成,马上进入试运营阶段。金城百姓坐上自家地铁的梦想即将实现,如果兰州道路拥堵的问题得到缓解,对于城市发展又是一大跨越。
除此之外,兰州还增添了许多高楼大厦,有几座楼被落地玻璃窗全副武装,在阳光下无比闪耀,在夜晚LED灯炫彩夺目,成为了城市里全新的标志性建筑。但一眼望去,也会觉得和周围的楼群格格不入,这大概就是发展中的城市,城市景观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人们穿梭在金城,不断适应着它的前进与落后,抱怨着兰州总是在修路,也依赖着这里四季宜人的气候。爱是矛盾的,对城市的爱也是如此。
别样灯会,感受金城年味
灯会是兰州春节最吸引人的风景,明净的环境使金城灯光下的夜景更加靓丽,大街小巷都被火红的灯笼和五光十色的迎春彩灯装点成春节特有的味道。西固区的灯盏是兰州人的首选,虽然每年如约而至,但今年的灯盏最为恢弘大气,从1月28日持续到2月19日,并以“绚丽金城西固,改革开放40年”为主题,代表了兰州蓬勃发展的城市面貌,也展现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国家信念。
在灯匠的巧手赶制和搭建后,西固区跃起了腾空的龙灯,绽放了争奇斗艳的花灯,处处充满了中国风和中国年的热烈气息。一家人共同赏灯、散步、聊天,是团圆的又一种形态,过程更加自由、丰富,充满乐趣。人们用手机在灯前合影,回家后又把照片分享给亲戚朋友,正是互联网发挥了作用,让联系的方式不仅局限于打电话、发短信,而是让人与人在春节更方便地进行互动交流,传递喜悦与过年的气氛。
互联网让传统菜肴重返餐桌
民以食为天,人的快乐总是离不开食物。春节里热热闹闹的是人情,但这种特殊的团圆的情感总是融入在一大桌饭菜里。每当在外求学、上班的子女们春节赶回家乡,带着热切的归属感和久别重聚的激动,家中的老人定是要亲手烧菜,除了拿手菜,饭桌上一定不乏当地的特色菜肴和传统年味。兰州过年最不能少的就是扣肉,热气腾腾、肉香满溢,一盘盘精致诱人的扣肉上桌,春节的年味儿才算散发得完整,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入口不腻,是下饭的最佳伴侣。从小到大在家过的每一个年,餐桌上一定少不了两盘扣肉,爸爸和奶奶会早早就买好肉和料,用两三天时间专门来做肉。以前糟肉和梅菜肉各做7、8碗,而今年总共只做了8碗,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过节时对肉的食欲下降了,反而是清爽可口的凉菜更吸引味觉。今年春节还赶上兰州闹猪瘟,所以猪肉上桌的机会更少了。
小时候我挺喜欢吃夹沙,但长大后发现卖夹沙的地方越来越少,很多年都吃不到了。今年我突然想起来可以在家做,我立马告诉奶奶,奶奶说行,但她不会做,我拿出手机从网上查到了夹沙的做法,我给奶奶念步骤,奶奶成功做出了美味的夹沙,放在烩菜里或者做成糖醋夹沙都特别入味。奶奶笑着跟我说“现在这网上就是方便,啥都能查着,想吃的在家就能做。”是啊,互联网上可以找到任何菜的做法,使一些传统的菜肴重新回归餐桌,也让我再次品尝到了童年的味道。
互联网成为春节家人互动的纽带
从2016年开始,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就牵动了全国大部分手机用户的心,但今年的活动更加丰富——抖音集音符、百度摇一摇、腾讯福袋、云闪付扫标志,互联网上的红包活动层出不穷。有些玩法不仅加强了电视节目和观众的互动,也让电视机前的一家人互动起来,平时拿着手机低着头,每个人各玩各的,但到了春节,当我拿着手机到处扫“福”字或者使劲摇手机的时候,家人们看见了就会很好奇,问我在干吗。我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每一个活动,在他们的智能手机上下载好APP,教家人怎么操作,于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就有了共同交流的话题,各自汇报着自己的“战果”——“我摇了1毛!”“我3分钟就集齐了!”“我还差张敬业福!”。
其实最终的结果不重要,珍贵的是帮家人们参加活动的时候,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更频繁了,同时也教会了爷爷奶奶手机上的一些新功能。小时候,他们教我走路、说话;长大后,我教他们上网、玩微信,互联网让我们这代人掌握了更多的技能,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更多与家人沟通的机会。
除此之外,家庭群里发红包、抢红包也成了过年的一大乐事,几毛钱就可以让一家人开怀大笑,发表情包也成了我家今年的新项目。在网上,家人们好像没有了面对面的顾忌和束缚,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特别是长辈们也学会了发表情来表达情绪,也会发照片和视频来分享即时的快乐。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让小小的手机屏幕成为了家人们密切联系的纽带。
随着兰州经济的发展,我觉得城市里中老年人的心态越来越年轻化了。我观察了自己的家人,也向同学们了解了他们的家人,发现老人们也开始去KTV唱歌到深夜,也不反对到外面餐馆吃饭了,逐渐走上了享受型的生活道路。城市里大多数人都在向新鲜事物靠拢,享用着互联网技术带给社会的便利条件。这种发展着的、前进着的、积极的态度是我们兰州人的名片,也是吸引着我回到家乡的独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