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后第一天,正式打卡上班,学校安排同课异构公开课。由于上午没课,加之校本研修手册要上交,自己写的数量相差甚远,于是就去听了一节高一语文课,鲁迅的《拿来主义》。
一、写作背景
1934年6月4日,国民党反动派政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采取不抵抗主义。国民党想靠英美帝国主义对抗日本侵略。
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送去主义”和“封闭主义”。这两个主义,对中国而言都是祸害,“封闭主义”,就是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之后,闭关锁国已经不能生存。被大炮轰开国门的我们,开始卖国求荣,把自己的好东西都送到国外,以展示我们的地大物博,人称“送去主义”。鲁迅在文章开头批判了“封闭主义”和“送去主义”,由此引出了“拿来主义”。
二、鲁迅用通俗易懂的事例,阐述“拿来主义”
文章中,鲁迅举出了“大宅门”的例子,把高深的“拿来主义”表述的那么通俗易懂。并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比喻。比如,烟枪和烟火,鸦片,鱼刺,姨太太等。对待这些常见的事物,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需要批判,有的需要继承,为我所用。总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说白了,就是,“批判的继承”。对中外传统文化,我们一直以来都应该采取的态度。
三、“拿来主义”的背后
其实,作为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想卖国求荣,无奈,战争让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微,没办法,才拿出中国最好的古文字画,向外国求荣。
当时,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如果能实行起来,也必须让经济先发展起来,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这样,才能在外国人面前挺起腰杆说话,地气才足,语气才硬。
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国人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就会遭到唾弃。
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如今,我们国家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也蒸蒸日上,哪个国家敢跟我们过不去,我们就有十足的地气采取“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