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爱你的孩子么?
我想我问每个父母,答案都是肯定无疑的。
我们努力工作,努力赚钱,都是希望能给我们的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让他吃好喝好穿好玩儿好,尽我们所能去给他最好的一切。
但这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么?
我在孙瑞雪的《爱与自由》里看到一个实验对我触动很大,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美国有一个叫哈罗的人和他的同事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将幼猴养在一个有两个“母亲”的笼子里。
一个“母亲”是用金属丝做的,幼猴可以从“母亲”胸部隆起的橡皮奶头吃到奶。另一个“母亲”裹着一层柔软的有卷卷绒的布,但没有食物可以供幼猴吃。这只幼猴抱着布做成的“猴妈妈”,而把嘴伸过去吃金属丝做成的“猴妈妈”身上的奶。当实验室里放入一个幼猴不熟悉的会移动的东西时,这只幼猴会毫不犹豫的抱着用布做成的“猴妈妈”。
观察我们周围,人类的许多行为不比猴子强多少。孤儿院里的婴儿死亡率很高,很大的缘故是孩子得到的爱太少。有些发达国家的孤儿院,孩子的物质需求得到了非常好的满足,但一些孩子却在2岁时才能坐立,4岁才能行走,这完全是因为儿童没有一个家庭式的爱的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的确会搞错重点,就好比我,生完孩子刚复工那会儿,觉得平时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不自觉的就会从物质方面来找补,在孩子的吃穿用度上花费很多,而不知道相比这些,孩子可能更需要我们做的是亲亲抱抱举高高,在有限的陪孩子的时间里,能够一心一意的陪伴他。
如何与孩子和解
朵儿从小就是有主见的小朋友,两岁的时候就自己挑选衣服,搭配鞋子。有一次默默的把我给她穿上的凉鞋换下来只因为她认为另外一双更漂亮。可想而知这样的小朋友在上了小学后是多么的有想法,几乎每天都在挑战我们的“权威”。“权威”加引号是因为我和朵爸从来不认为当父母就意味着我们一定是对的。只是朵儿时不时会说,“为什么小朋友一定要听大人的话呢?”看到了吧,朵儿就是这样的小孩儿。
很多人说朵儿是别人家的孩子,乖巧,聪明,懂事,好学,上进。虚荣的我完全同意这些评价,哈哈哈哈。
巴特,乖乖女也有完虐爸妈的时候哦!举个栗子:朵儿很要强,希望自己什么都会,学习上遇到不会的题目,比如不会读的英文单词,朵爸辅导奥数题时某个知识点不清楚,都能让朵儿产生铺天盖地的挫败感。一旦有了挫败感,这小妞儿就开始作天作地发脾气。通常是她一开始发脾气,我们就开始说教,“你可以不会,但是态度一定要端正。”看看,多么冠冕堂皇的教诲啊?是不是很耳熟?对!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但是,这明明就是亲子关系的对立啊。我们这么说无非是证明孩子是错的,我们是为她好。这种对立有赢家吗?没有!其实我们和孩子的每次对峙都是损耗,到最后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孩子用情绪保护自己。
当然,这是我后知后觉才悟到的,当时处于那个情境我就是不理她,内心认为这是在冷处理。(嗯,朵妈从怀孕的时候就看了很多育儿书,而且一直在看书。)现在看来自己是多么的愚蠢。面对朵儿歇斯底里的哭喊“你抱一下我不就可以了吗?你和我说一句好话这事儿不就过去了吗?”一个6岁小朋友的话让我思考,我这根本不是在冷处理,我是在冷暴力啊?!
我马上用她最喜欢的方式抱着她,亲亲她的脖子,她马上就平静下来,哭喊变成了委屈的啜泣,悄悄和我说,“妈妈对不起!”孩子要的很简单---被父母爱着,无条件的爱着!
朵儿教会了我成熟不是一味证明自己是对的,即使在认为自己是对的情况下,也要给她一个理解的拥抱。共情可以让孩子把父母当做无话不说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朵爸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情绪会掩盖问题,让我们忽略问题。情绪需要调节,这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需要我们去引导。
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吧!站在她身旁和她一起变的更好,不要站在她的对立面让她觉得自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