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诗对孩子的乐趣,首先是韵律。
唐诗就是童年的Rap。
童年时光,再也没有比唐诗更能让孩子,把一段文字用节奏感秀出来了。
2
唐诗、音乐、美术、体育,这些最需要慢功的教育内容,往往最考验孩子背后,家庭的教育功底。
恶补奥数、作文强化、外语词汇、短期提分等等,这些速成的内容,往往交给教育机构,无须插手就能达成。是经济成本问题,不是认知难度。
但是,如上海文科状元,武亦姝一般,以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被清华大学录取,那2000首的诗词储备,是超过10年的积累。
这些,让我这个一年级小豆包的家长感到好奇,学霸和学渣之间,隔着一群怎样的父母。
这些,将在后续学习中,继续探讨。
3
教育不是盖楼,按照图纸,建建补补,调整修缮,按照意愿去达成目标。
教育如同种树,你可以浇水,可以施肥,可以捉虫,但你永远决定不了一枝一叶如何生长。
现代中国家庭,普遍并不拥有家学。
例如,过去在一个医学世家,孩子即使不当郎中,家学背景也让他能拥有超过他人的医学认知。
现在大部分的普通家庭,并不具备职场所需的“家学”背景。
孩子长期素质的培养,全凭家长的规划和精力投入。家长是陪着孩子一同适应教育体制,适应社会规则。唐诗、音乐、体育等等,需要慢功的教育内容,尤其如此。
家长,本质上是孩子最亲密的同学。
4
唐诗的又一个意义,是当孩子在一些场景中,表达手段会丰富得多。
看到景色,他不会只说:妈妈你看,好漂亮。
他会不自觉地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瀑布飞流三千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看到动物,他不会只停留在“好可爱呀”。
他会随口说出“鱼戏莲叶间”,“红掌拨清波”,“春江水暖鸭先知”。
和同学分别,他会说“桃花潭水深千尺”,“
草色青青送马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研究统计,在成人之前,孩子听到和用到的词语总量,家庭之间的差别,是数量级的差别。最令人惊讶的情况,是相差接近90倍。
也就是说,一个词语丰富的家庭环境,孩子大概听到过2000万个词汇的话,一个词语贫乏的家庭的,孩子大概只听过30万个词汇。
而唐诗,从词汇的角度看,质量之高,是少有替代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