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的女孩小赵,大学毕业之后突然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她发现自己没办法和男性正常交往。即便是面对男性领导和男性同事也会紧张脸红,更别提谈恋爱了。那她到底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
五六岁时,她和同龄的两个男孩一起玩耍,两个男孩开始玩起了脱衣服的游戏,她也跟着玩。她刚脱完衣服,就看见自己的妈妈跑了过来,打了她两巴掌,还骂她不要脸,爸爸知道这件事后也很生气,可是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从此之后,父母对她“严加看管”。看见男同学帮女儿修车,爸爸不由分说就将男同学骂走。女同学硬塞给她一本言情小说,她根本不敢看,但妈妈发现后不由分说就将小说撕碎了……
原本只是管着女儿不让她和男同学交往,可因为这件事,连和女同学交往都要限制了。在这种情况下,小赵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身体坐在学校,心却不知道飞向了哪里……小赵大学毕业后,原本禁止女儿和男性交往的父母又开始着急,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父母只好给小赵道歉,可小赵除了哭又有什么办法呢?
当小赵找到咨询师时,她说,“父母道歉有什么用?再说,他们的动机也是为了好,我成了这个样子,连一个可以谴责的人都没有……”
“我成了这个样子,连一个可以谴责的人都没有……”这是“小赵们”的心声。
类似案例的背后,往往与父母过度为子女好有关。
高三学生小A,自幼父母要求严格,所有的时间都要求她用来学习。小学时,小A曾因为用吹风机吹头发,被父亲在公交车上当众“教育”,自此之后她就活在了战战兢兢中,害怕犯错。本人忠厚老实,生活各方面又被父母限制。青春期时,有男孩向小A表白,小A 却变得开始害怕那个男孩。她整天提心吊胆,直到变得开始由害怕每个异性,甚至见到自己的父母和弟弟都觉得可怕……
当然,除了在性的方面过度保护,“小赵们”的父母在其他方面也会限制孩子。他们在教育方式上往往缺乏情感温暖,缺乏理解信任,更多的是惩罚和拒绝。而他们觉得,这是为孩子好,这是对孩子的保护。但这其实是一种过度保护。
如果一个人总是坐在副驾驶的座位上,那他何时才能学会开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辆“车”,每个人都想掌控这辆“车”的方向盘。
生命初始,我们不会开“车”,我们只能坐在副驾驶的座位上。
但是我们渐渐长大了,这辆“车”的方向盘迟早要收回到我们自己的手上,我们也要驾驶着这辆“车”奔向新的未来。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学会自己承担责任。我们要明白,走什么样的路会对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要知道自己想看到怎样的风景,要知道怎样才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当然,我们还要学会遵守规则,不制造“交通事故”。
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们不能奢望孩子在一朝一夕之间就立马成为“老司机”,所以父母要学会渐渐放手,直到把自主权完全交到孩子手中。
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往往是在抢孩子们的“方向盘”,是在侵蚀子女成长的能力。
父母的动机是好的,但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像一个黑洞一样,将子女吞噬。
而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子女也会如父母所愿,“丧失”某些功能,比如社交能力。这样父母就可以一直做父母了,可以永远和孩子粘在一起了。
但是在做父母之前,我们首先是人,独立的人。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有距离的。父母的角色,是很重要的社会角色,却不该成为我们生活中唯一重要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吞噬子女的同时,自己的独立性也受到了影响。就像回到了生命的开始,母子同体。如同怀孕的妈妈一样,因为有了宝宝,自己的行动也受到了限制。
在心理学的领域里,我们一直相信,人就像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一样,都有向上生长的力量。父母的一言一行,从出生起就铭刻在了孩子心中,不断地影响着孩子,引导孩子成长。那些总是怀疑孩子的父母,与其说是怀疑孩子,倒不如说是在怀疑人类的力量,更确切地说,是在怀疑他们自己。
所以请相信自己的孩子,适当地放一下手,让他们自己成长。
我想,“小赵们”真正想说的,不是“我成了这个样子,连一个可以谴责的人都没有……”,而是“对不起……”。
“对不起,我不能完全按照你的要求去生活,因为我不是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因为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