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家庭教育-《正面管教》-7
1、区别孩子犯错和孩子的不良行为
比如三岁的孩子把东西打破了,这个行为就是犯错。因为一个三岁的孩子打破东西是正常的。我们不能把这个叫做不良行为。
所谓的不良行为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
2、不良行为的四种类型
【寻求过度关注】
孩子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心烦,着急,愧疚,恼怒。
想采取的行动:提醒,哄劝,替孩子做他已经会做的事情。
孩子的回应:暂停片刻,很快回到老样子,或换成另外一种打扰人的行为。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把孩子引向建设性行为;给孩子一个对大人有帮助的任务。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情;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设置特别的时光,定期陪孩子。说出你的爱。。。
【寻求权力】
孩子的目的:寻求权力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被激怒;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被击败。
想采取的行动:应战;投降;希望自己正确。
孩子的回应:变本加厉;屈从而内心不服;觉得自己赢了;消极对抗。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当我说了算了的时候,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然后按照“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骤”去做;提供有限制的选择;引导孩子建设性地使用他们的权力;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等。
【报复】
孩子的目的:报复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伤害;失望;憎恶;难以置信。
想采取的行动:反击;以牙还牙;心想“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孩子的回应:反击;伤害别人;毁坏东西;以牙还牙;行为升级,或换另外一种武器。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我得不到归宿,但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中退出来。保持友善的态度,等孩子冷静下来。猜测孩子因为什么受伤,表达同情和理解。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反射式倾听,启发式提问。“你看起来很伤心,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如果你造成了伤害,用矫正错误的3R。
【自暴自弃】
孩子的目的:自暴自弃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绝望;无望;无助;无能为力。不想采取的行动:放弃;替孩子做;过度帮助。
孩子的回应:更加退缩;消极;毫无改进;毫无响应。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不要放弃我,请给我一点鼓励、肯定。
孩子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体验成功的简单步骤。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骤。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无论多么微小。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放弃。
文海淘金
当我们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时候,周围的一切也会跟着变好。
看人,不要只用眼睛,容易看走眼;更不要用耳朵去听,可能是谎言;要用时间,用心去感受。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逆来,顺受。顺别人的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导游
今天小儿子他们学校的体育节完美落幕。小儿子所在的班取得了全年级总分第一,全学校第四的好成绩。要知道第四名是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排名,成绩应该很不错。
小儿子没有得到什么名次,但他们班上有两位同学得了跑步的名次。我问他们为什么能得奖,他给我的回答是:这两个同学经常去“惹”其他同学,其他同学一反应,他们就快速跑开,这样,经过很多次训练,他们就跑到飞快了。所以在比赛中就得奖了。
神一样逻辑,不一样的解释。
但这就是孩子的思维,是他所见所想当然的解释。
我们大人肯定认为这种解释是孩子式的解释。但我们大人应该怎样去引导孩子?我们大人就是孩子的导游,你要带孩子走什么样的路,领略什么样的风景,怎样去看待和解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你这个导游的事。
所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