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梅学书先生散文《清明》有感
近日,有幸品读了梅学书先生的长篇纪实性散文作品——《清明》。读后意犹未尽,余音袅袅,引人深思,不觉间写上几句,表达一点个人的感想。
《清明》一文,作者借去年清明节回老家祭祖扫墓的所见所闻,叙写了本家梅有地一生围绕土地的几番有无和得失所引发的故事,以及由此所造成的人生苦难和坎坷。随着主人公梅有地人生命运的起伏,读来,虽然有几份欢欣,但更多的是苦涩和沉重。
生于一九三四年的梅有地,三代是贫雇农,没有自家的土地,以讨饭和帮人放牛为生,直到解放后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不久,因国家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被收回,仅保留一点自留地。文革中,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自留地又被公社强行收回。因保护自己的仅有的自留地和麦苗,结果,麦苗被铲,人被公社抓住送到县里,被判刑十二年,送到沙洋农场劳动改造。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分田到户,因正在服刑没有分到土地。一九八三年,刑满释放。因地已分完,上访求地无果。因服过刑而受人歧视,也给亲人背上了包袱。为了有地种,有口饭吃,梅有地倔强地跑到劳改农场,希望留在农场劳动,有吃有住,不久被管教干部打发回家。
这次回来,经过弟弟和弟媳对子女的家庭传统教育,他终于有了家的感觉,帮助弟弟耕种土地。一九九七年,土地重新分配,他才重新有了属于自已的土地。二O一三年,获得土了地确权证书。但二O一四年,因修建沿江一级公路,他承包的土地被政府征收,梅有地再次失去了属于他的土地。不久,他精神变得异常,养老院也不愿收留他,后来病情加重,冬季卧床不起,仅是左邻右舍隔三差五地给他送一碗饭,饱一顿饥一顿,最后冻馁而死,由村委会安排后事。
因家里底子簿,直到三十岁时,梅有地还没有成家。父母去世后,梅有地便担起了一家的责任,帮助弟弟成了家。本想再积攒点钱好为自己成个家,却因服刑而错过了最好的年华。待服刑结束,又因年龄大而无人愿意嫁给他。随着侄儿们长大,在外务工买房和成家,弟弟和弟媳跟着前去照顾孙子,并定居下来。从此以后,梅有地便孤身一人住在老家,作为孤寡老人,仍然经营着承包的土地。待生老病死之时,弟弟一家人也没能回来照顾他的生活和料理他的后事。
文章主人公梅有地,名如其人,一生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以安身立命,可以说,土地是他的命根子,他的一生,都在为土地而忙碌着,挣扎着,痛苦着,希望着,孤独着,与土地的情结可谓特别深厚:解放后分了土地,努力耕耘土地;文革中,为保护土地而劳改;在劳改十二年中,还是耕种土地;分田到户时,他没有分到土地,服完刑后,就为弟弟一家耕种土地;为增加收入,还租种过别人家的土地;一九九七年,土地重新分配,他求村里,终于又有了自己的土地,勤扒苦做十几年;二O一四年,又因修路,土地被政府征用,八十岁时,成了失地农民。
想想主人公完整的姓名,梅有地,似乎又是没有地的谐音。令人奇怪的是,难道他的姓名早就预示了所谓的命运?应该是辜枉猜测罢了。
就该文而言,作为一篇纪实性散文,文中提到不少国家在不同时期关于土地的政策,但又不能因此说它是简单的政策图解,因为主要人物的经历和命运,才是该文的主体。
虽说是纪实性散文,但该文同时具备了纪实小说的鲜明特征,完全可以将其当作一篇当代纪实性小说来品读。这样一来,文中关于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交待,又成了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
读完该文,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刻画旧中国农村底层女形象、反映她们悲惨命运的著名短篇小说《祝福》。当然,梅有地主要生活在新社会,他的人生命运自然不是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旧社会饱受封建礼教毒害和压迫最终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可以相比的,但是这两篇作品,在写法和人物刻画方面,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在结构方式上,都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二是,人物的命运,都是一波三折;三是,人物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四是,人物一生的情况多是由他人述说和介绍的;五是,文中的“我”都是从城里回到乡村老家,都曾几次见过主人公,对主人公多少有些接触和了解,对其命运不乏关注,并深表同情;六是,人物都是在孤苦伶仃中逝去;七是,立意皆厚重,贯注着作者对作者对笔下人物命运的忧伤和思考,却又无能为力去加以改变。
纵观全文,梅先生对于主人公梅有地,虽然没有多少关于人物的正面语言描写,大多是从侧面来落笔,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但是这基本无损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样让人感到人物形象的丰满和鲜活。梅有地,是一个生活在特定环境下的具有特定的人生命运的特定人物,是一个生活在广大农村社会最底层的典型的农民形象,是一生饱受艰辛和磨难的农村孤寡老人的典型。
文章以梅有地与土地密切相关的人生命运为主线,叙写了八十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与土地的深刻关联及命运走向,时间跨度大,现实感很强,思考深入,立意深远,格局宏大,值得一读。结尾部分,富有象征意义,很有亮色:
“春天的暖阳,斜照在阳台上,温馨而舒适。繁响的炮竹声惊醒了我,野外墓地的祭祀,已进入清明节这一天中的高潮。村外田畈墓地的上空,礼炮和鞭炮声相互交织,一阵紧似一阵,一声高过一声,震耳欲聋。
“在这万物吐故纳新,大地清和景明的时节,清明,仿佛给予我的本家梅有地一个郑重的承诺,也给予祭祀的人们无限的希望。”
是啊,在这万物吐故纳新、大地清和景明的美好时节,来自中央的许多新的惠农政策,亦如这多姿多彩的冲天礼炮,在轰轰的巨响中接踵而至,正准备给予像梅有地一样的失地农民一个郑重的承诺,也给予广大的农民和关心三农的人以无限的希望。国家善待农民,土地经营权永久不变,在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切实保护好失地农民的权益,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只有广大的农民日子过好了,都富裕起来了,我们的国家才会真正强大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指日可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一名关心和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梅先生长期将目光聚焦于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致力于三农问题的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中表达着自己的思考,并撰写了大量极具见地和极有分量的专业著述。此外,梅先生还写了大量质量上乘的散文和小说来反映三农问题,表达着一个有良知、接地气的国家公务员的责任担当、忧患意识和美好期盼,尽管梅先生业已退休,却是人退休而思想不退休,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链接:梅学书《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