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明朝那些事》里讲到万历在当了皇帝以后,前十五年兢兢业业,突然开始不上朝不与大臣来往的时候就非常奇怪。因为《明朝那些事》是对整个明朝历史的论述,所以对于万历这一朝描写的相对简单。因此我带着好奇心打开了这部《万历十五年》。
表面看来,万历是因为大臣们反对立自己心爱的皇三子为太子而恼大臣,实际上,是万历在对抗文官集团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失败后,不甘于现实又无能为力的消极表现。
**纵观这本书,都是讲述不同人对抗这个从明初就定下来高于法律的“四书”中的伦理道德的不同表现。**
01
万历从小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非常重视礼仪。他曾亲自设计各种礼仪,在大旱三年后,亲自带着大臣步行去祈雨。
可是当他清楚的认识到当伦理道德高于法律带来的危害以及阴阳失衡时,他无能为力,只能坐以待毙。
“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身为皇帝,他不能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能立自己心爱女人的儿子为太子,不能出去游玩,他只能通过不上朝尽量不与官员往来这种消极的行动做最后的挣扎,这是他无声的呐喊,也是他最后的反抗。他的一生对阴阳失衡的问题都没有做出解答。
02
一代首辅张居正以其强硬的手段解决了阴阳失衡的问题,却在死后身败名裂。
于阳,张居正身为臣子,悉心教导皇帝,并没有生篡位之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为老百姓们干实事,为帝国的正常运转尽心尽力。
于阴,虽然有些过分,受贿,盖华丽的房屋,随意辞掉自己不喜欢的官员。可是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私欲,“存天理灭人欲”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我们不是圣人,只是普通人。
一个被我们尊敬的人物,不是他没有缺点,而是他真正做了一些惠民惠利的好事,他做的好事远远多于他所犯的错误。
张居正对于伦理道德是尊崇的,他会去做伦理道德要求他做的事,同时他也会去处理自己的私欲,只是做法有些强势,导致死后下场惨淡。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这样强势的性格,他又怎么能取得如此的成绩呢?人无完人,最起码他的一生还算自在。
03
申时行却是个反例。与张居正相比,他太过软弱。他想通过种种说教与讨论来调和万历的阴与众人的阳,可是阴阳之间的矛盾,不是通过说教以及讨论可以缓解的。
明朝的道德伦理高于法律的社会制度以及在文官集团鼎盛的这种社会背景下,上万文官集团的利益与万历个人私欲出现矛盾无法通过申时行的一个人缓解的。
04
海瑞是其中最为极端的例子。他将伦理道德践行到了极致,虽说无法将他的事例运用到实践中,但是能做到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事,也是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他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是单纯的践行伦理道德“四书”中的内容,“存天理灭人欲”,去掉“阴”,只留“阳”,是行不通的。
05
戚继光是书中我最佩服的人了。他将“阴”和“阳”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
于阳,他操练士兵,抗击倭寇,建立戚家军。于阴,他贿赂张居正,做事圆滑。
但是,他通过这些手段来达到的目的只有一个——重整军队。他为了自己的事业去圆滑。他将自己的私欲控制的非常好,并且他会在有限的环境里去奋斗自己的事业。
06
李贽,像作者题目所说的“自相矛盾的哲学家”一样。他一直在“阴”与“阳”之间徘徊,却始终没能靠岸。
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是我们也有要坚守的东西。《超越自卑》里面提到,一个人的价值就是为别人贡献自己的一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喜欢做的事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谢谢你长得这么好看还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