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父母的缘故,估计不会有什么亲戚来家串门的了。父母一辈的人情走动要真诚许多,我们年轻一代似乎没有继承下来这样优良传统。至今也没有弄明白那些亲戚的叫法,总得随着父母打招呼,生怕喊错了招笑话。
在我还小的时候,表哥从广东打工回家,兜兜转转才找到我们家。那时的他路费都用完了了。回到县城一路走打听我爸的模样,因为我爸在村公所开过拖拉机,也是个容易被认得的人,才找到我家。我见到表哥时,背了个小包,风尘仆仆的样子,年轻略显疲惫,他微笑着:“找到地方不容易呀!”小时候的自己总喜欢有人来做客的,那就意味着有肉吃,那也是欢天喜地值得庆祝的日子。
小时候,过年过节,穿上新衣服,天不亮就起床等着跟母亲回外婆家,生怕睡过头了,被母亲丢家里。去的时候总是上坡路,自行车也多半推着走,车架上有鸡鸭,粽子。我们这一辈跟着父母走的路也是多的,回到外婆家都大半天,泥路扬尘。不像现在出门有车,沥青公路一两个小时就到了。也许是这样艰难的跋涉,越是显得回外婆家重大的意义。
外婆家在大山里面。不会骑车的外婆,舅妈一般都是操劳家里的农活。也很少走出去,可能几十年就出去过县城几次。守着家的人们,脸上总是安然自若,柔静恬淡。母亲和她们的谈话是今年种的谷子,豆角如何,孩子学习怎样。我们现在年轻的一代想着走出家门,看看这个世界多大。我们的父母一辈觉得自己家就挺好的。也许无论去了哪里,都只有属于自己的这方土地是热的。我脑海里有这样一幅画面:舅妈坐在家门口,看着熟悉的风景,手里拿着毛线,想着在外的儿女。
如果不是母亲总是习惯了老好人,表妹也不会把女儿送来家里照看;如果不是父亲总是照顾姑姑,从来就是大哥样,表弟也不会逢年过节就跑家来看看;如果不是父母维持的那些人情世故,也许我都不知道我们家有这么多的亲戚。我是个性子淡的人。都不随他们。可能以后真的没有啥来往,想想也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