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那时我的确是非常看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对老师和同学们明确表示我首先看好互联网。但那时,我眼中所期待的就业首选行业是金融。因为我实在想不出,一个学音乐出身,又辅修了经济学专业课程的人能和互联网那种强技术属性的行业有什么关系。
大学三年级寒假,我没有急着回家过年,而是在光大证券找了一份实习。说是实习,其实就是在营业部里打杂。我当时跟着一个团队经理,做招聘、接待客户、跟培训,每天什么事情都做。那时的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在实习的这段时间搞清楚证券公司的部门结构,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责,以及我能在哪个岗位上做下去。所以,当时的我会抓住一切空闲与时机做两件事:第一,观察每一个员工每天的工作内容,用以判断这份工作我喜欢不喜欢;第二,与不同岗位的员工聊天,了解他们的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学历、履历背景,用以判断这份工作我能不能胜任。
大约两周后,我基本摸清了券商营业部的岗位类型和人员职责,大致分为三类:客户经理、内勤、分析师。客户经理的工作主要是拉客户,绝大多数时间在外面跑或是去银行驻点;内勤分几种,比如行政、人事、柜台专员等等;分析师就一个人,主要的工作就是服务客户经理拉来的大客户,针对性的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指导,或是帮助客户梳理和分析当下市场行情。领导层那些我不关心,毕竟我也没指望自己刚一毕业就能当总监或者总经理。
记得有一次市场大跌,收盘后,分析师的电话就响个不停。分析师一一接起电话,与对方聊上几分钟,大致意思就是安抚一下客户情绪。当时我就在想,分析师这个岗位有什么意义吗?这不就是一个高级客服么?他既不进行宏观分析,又不进行行业、企业调研;既不能准确预测市场涨跌,又不能操作资金驰骋资本市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营业部晃悠,跟交易大厅里的大爷大妈聊几句;偶尔接听大客户电话,聊一些新闻上都能看到的观点和内容;偶尔也给客户经理进行培训。这个岗位相比于客户经理唯一的好处就是不用出去到处拉客户。这跟电影、电视里演的那高大上的感觉也不一样啊。
虽然我对证券营业部内的每一个岗位都不甚中意,但我还是瞄上了分析师这个岗位,毕竟这已经是整个营业部里“技术含量”最高的岗位了。于是,我找了一个时机,与那位分析师进行了交流。我开门见山,直接问那位分析师:我如何才能成为你,以及成为你之后如何才能爬的更高,比如去到分公司,甚至总公司去工作。大哥人挺好,跟我聊了很多。具体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结论有两个:首先,他是金融学科班出身,研究生学历;第二,总公司的岗位,就别做梦了。真正的分析师、策略师、交易员,起码清北硕博,有些甚至是留学背景。
现在,我已经忘记了那天下班回到学校时自己的心境。但我想,那时的我一定非常迷茫,非常焦虑,甚至非常绝望。这意味着我放弃了音乐,转向经济之后,未来的职业道路依旧非常狭窄。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状态。这不是道路艰难、辛苦、无能为力的问题,而是根本不知道路在哪儿。我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近些年,有那么一段时间,回忆起大学时代的择学与择业,我会有些责怪我的长辈。责怪他们为什么不能多经历一些,不能多懂一些,在择业方面能够给我哪怕一点点建议和指导。这样,我就不用在大学四年,在毕业初期每日忧思深重、如履薄冰;不用在大学四年,在毕业初期一次又一次试错,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我的父母能在一开始就告诉我外贸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联系客户、联系货代、报关清关;如果我的父母能在一开始就告诉我证券公司的基层工作主要是维护客户,而总部核心工作岗位既拼学历也拼家庭背景;如果我的父母能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传媒公司与公关公司的区别是非常巨大的。那么,我或许从一开始就会有选择,就会很聚焦,我的职业生涯就不会走很多弯路。
后来,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想通了。秦自孝公变法创新、励精图治,传五代至嬴政,兵精将广、国富民强。一朝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其功绩也不全在嬴政一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但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能力极限,只要他们在自己能力及视野可及的范围内,为下一代做了一切就足够了。当年,如果我的祖辈没有走出那座小乡村,来到县城,今天的我,恐怕还是一个农民。而现在,我需要做的,就是极尽可能站的再高一些,视野再宽阔一些,让我的后代站在我的肩膀上看的更远一些,走的更远一些。
进入大学四年级,各个企业的秋季校招就开始了。与同学们一样,我也开始背着书包,拿着简历到处跑招聘会。
在音乐老师不想干,证券分析师干不了的基础上,我又瞄上了传媒公司。这或许是源于我对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势的分析。那时候经常逛智联招聘或前程无忧,看看各种类型的公司与各种类型的岗位,发现传媒公司或广告公司会有一个“文案策划”的岗位,那时候的理解就是写文案呗,很适合我啊,大学城小谷围华工爱情岛方圆50米内,我能写是出了名的,总结、汇报、通讯稿,随随便便五六千字,不在话下。于是,那个时候我的简历会主要倾向文案策划的岗位,投递方向主要倾向广告、传媒、公关公司。
当时,我拿到两个offer。一个是时代传媒集团,岗位名称忘记了,但是面试时面试官描述工作内容,主要是服务中国移动公司,为他们做广告创意和服务的;另一个是中粮集团,岗位是企业文化专员。两份offer都要求实习,并且要求近期到岗。同样的,在重要决策上,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我就会习惯性的求助于高人。
当时大哥的意见是选择中粮,毕竟央企,排面,说出去也大气。我印象很深,当时大哥的一句原话:“现在这个社会,什么都讲背景,讲履历。将来,就算你要跳槽,你可以说我是从中粮出来的。而不是某某民营小公司”。但我更倾向于去时代。首先,时代传媒的工作是服务中国移动,也很排面;其次,我觉得时代传媒的工作更具体,有一个明确的职业方向和晋升路线。而中粮那份工作,公司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工作职责。
尽管如此,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中粮。原因有三,首先,大哥的建议还是很有分量的,毕竟人家成功人士,经验和眼界自然是比我强很多,一定能看到我看不到的,想到我想不到的;第二,家族中其他长辈也建议去中粮,毕竟那一代人是国有企业走过来的,对于国企、央企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仰;第三,我自己拿不出绝对的理由拒绝中粮,也拿不出绝对的理由选择时代。
我就职的公司是中粮旗下的一个工厂,在番禺区化龙镇,厂区特别大,但也特别偏僻。每次去上班要从大学城南坐一站地铁,然后搭公交车,再倒公交车。每天早上8:30分上班,中午在厂区食堂吃午饭,月薪2500元。说真的,那时候还是挺自豪的,在很多同学还在投简历找工作的时候,我已经开始领工资了。
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对公司的情况有所了解。我所在的这家厂是中粮集团旗下中粮包装集团旗下广州的两家工厂之一,可以说是中粮集团子公司的子公司的子公司,主要的业务是印铁和制罐。比如我们日常用到的铝制易拉罐,铁质易拉罐,铁质奶粉罐等。中粮包装集团是香港上市企业,总部在杭州,资产规模也相当大。当时,新人培训的时候,领导给我们播放公司的企业歌,歌名好想叫《阳光》,是重金请高晓松打造的。
本着要干一番事业的态度,打算在这里努力奋斗,多长本事。但没过多久,现实就告诉我,我太天真了。企业文化专员岗位隶属于行政人事部,我每天的工作可以用“繁忙”和“打杂”两个词来形容。比如:每周一上午和周五下午要准备部门会议,接好投影,并在会上做书记员,散会之后发会议纪要;每周二和周四上午厂区流水线工人入职,我要负责入职员工安全培训,给他们播放安全教育视频,并联系安全生产部门相关人员去做培训;每个月制作和喷绘厂区文化墙的海报和生产数据;管理图书角,厂区职工借阅图书登记;公司总部那边每个月要发企业内刊,我要负责鼓励厂区职工踊跃投稿,并对接总部编辑部。当然,如果没人投稿,稿件就得我自己写;过节时,要盯住采购部采购过节礼品,并配合发放到各个车间;遇到领导视察或商务接待,我还要挎着单反负责抓拍;更夸张的是,每个月还要做一次出纳,具体名目忘记了,也就是几千块,但是现金,由财务将现金和名单交给我,然后再由我打电话通知各车间主任过来签字领钱。
以上这些仅仅是日常例行工作,还有一些是突发工作。比如:有一天总经理突然心血来潮,为了丰富厂区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要在食堂电视上搞一个点歌活动,每天午餐与晚餐时间播放。这个工作当然就交给了我。自打那以后,我的办公电话经常响个不停,有男同事给女同事点歌的,也有给兄弟点歌的,也有领导给部门员工点歌的,也有员工给部门领导点歌的。我需要在网上找到相关的MV,然后用会声会影之类的工具剪辑一下,再加上祝福的字幕,导出文件,刻成光盘,每天进餐时间在食堂的DVD上播放。
记得那年年底,厂区领导要搞一个元旦联欢会,让厂区员工一起联欢。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于是,我便着手写策划、做流程,准备游戏活动,采购装饰用品和奖品、礼物,然后组织领导指派给我的几个流水线工人装饰了活动场地,并在现场担任主持人和游戏裁判。还有一次,一位财务部的老员工要退休了,作为在单位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员工,领导决定搞一个欢送会。我印象中,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我接到部门主管电话,说,欢送会在行政楼的一个会议室举行。第二天早上就要进行。所以,我不得不提前一晚赶到厂区,独自一人布置会议室。之所以是一个人布置,并不是因为厂区没人,而是我作为一个实习生,真的谁都指挥不动。我印象非常深,当时来不及买物料,我就把部门过往活动中剩余的物料翻出来拼凑。当时有一个拉花,我想在房顶挂一个拉花。那个屋顶真的高,我在会议桌上放了三把椅子,然后又在三把椅子上放一把椅子,然后踩在椅子上才够得到屋顶。挂拉花,打气球,粘彩色卡纸等等。那天从下午忙到晚上,我没回学校,在厂区员工宿舍睡了一夜。
我至今都记得当时的自己,真的状态非常差。那个厂区就好像有魔力一样,只要走进那个厂区,还没进办公楼,情绪就会莫名的差,说不出是愤怒、是焦虑、是无助,还是迷茫。我当时只有两个感觉:第一,这些事情找一个高中学历的人就可以做好,为什么要找一个985大学的双学士?现在又不是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开个电梯都要本科学历;第二,这样的工作能够让我得到什么锻炼,学到什么技能,提升什么能力?
尽管内心十分煎熬,尽管我自己也清楚这份工作对于自己的能力提升有限,但我还是决定继续在这里工作下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尽可能做好手中的工作,在这家世界五百强的央企坚持下去。
现在回想起那个时候,真的觉得后怕,如果我当时真的坚持下去了,真的在那里干了三年、五年,甚至一辈子,每天穷忙,每天重复着那样机械又对我来说没什么意义的工作。那么,我所谓的理想和抱负同一张废纸有什么区别?还好,命运最终还是眷顾了我----没过多久,我被公司开除了!
有一天,我被部门经理叫到小会议室。经理告知我,由于我工作能力差、工作态度不认真,公司决定撕毁三方协议,与我解除劳动合同。我回忆当时自己的状态,应该是一脸的惊恐加愤怒。首先,失业了,是还没毕业就失业了,并且是刚刚入职几个月就被解聘了。这种挫败感比从来没有找到工作更强烈;其次,公司从我报到第一天就收走了三方协议,并且要求我一周五天满勤。现在春招都要结束了,况且我也已经失去了应届生身份,你要我接下来怎么去找工作呢?
关于被公司开除这件事,后来我曾经反思过自己。我觉得或许与两件事有关。
第一件事,被解聘不久前,有一次周一早上开例会,行政部、总经办的主管也在,行政人事总监也在。大家在一起讨论总经理助理办公室空调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空调不够凉爽,是不是功率不够?究竟要修还是要换?如果要换,是换一个小一匹的,还是一匹的,还是大一匹的?所有的人都在认真的分析问题,认真的讨论问题。而我在会上睡着了。或许是因为一边工作,一边准备毕业论文,实在太累。也或许是他们讨论的问题实在太无聊,我实在提不起兴趣。总之,我在三位经理、一位总监,以及全部门同事的面前,趴在电脑上睡着了。
第二件事,公司在深圳有一个厂,这个厂不久后就要迁至广州,与我所在的工厂合并。当然,相关部门也要合并。或许深圳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也有一位企业文化专员,并且人家比我有经验,干的比我好。所以,两家厂合并之后,多余的人要被裁撤掉,比如我。
人生真的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有些时候,你会遇到一件非常沮丧的事情,认为自己倒霉透了。但许多年后再回头去看,或许观点会完全相反。就比如我被中粮解聘这件事情,如果今天我还能遇到当时的那位经理,我真的会非常认真的对她说一声谢谢。无论她当初解聘我是何原因,但她一个小小的决定,修正了我人生的轨迹。
作者:万盟网络_董文浩
链接:https://www.dongwenhao.com/article_detail?article_id=a5156179193a609e757fe64911992884
来源:董文浩个人博客
本文系董文浩博客独家稿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