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校老师反映孩子在课堂上有些发呆的时候,家长会恐慌;当家长有时候看到孩子走神,也会觉得恐慌。家长恐慌的原因是认为孩子有问题。其实发呆也要分情况,有些时候孩子的发呆没准正是件好事。
就算在课堂上“发呆”,情况也是不同的。
第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因为无聊产生的,这可能是孩子聪明,老师讲的内容他全明白了,不再想听了,于是注意力溜到了别的地方。这样的孩子他的发呆没准是在他的想象里,无限的创意或许会在这“发呆”的过程中产生。对于这样的孩子,他并不影响别人,也不影响日常的功课和生活,不妨允许他天马行空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孩子在课堂上发呆的时候,也许思如泉涌的文学、改变世界的发明、美妙旋律的乐曲正像泡泡一样冒出来呢。
可是,我们大人往往不明白孩子,也不允许孩子发呆。总是想让他在功课上再扎实一点,额外给他功课,剥夺孩子的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我觉得家长可以细心一点,除了功课好之外,如果孩子常常会冒出来奇思妙想,就要保护孩子,多给他独处的时间,孩子陷入沉思的时候不要打搅他。
另外一种发呆的情况就是孩子压根听不明白老师讲的是什么,很痛苦很难受,这样也会呆呆的出神。回家写作业的时候也会是这样,因为他没有听懂课堂上老师讲的,回家不会写作业。这样的孩子智力没有问题,只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些问题,然而他们会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比如艺术、运动、设计、电子、机械、戏剧、音乐等领域表现出高超的创作天份。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面的小主人公伊夏就是这样的孩子。他每天很努力地听老师们讲课的内容,但他就是听不明白。每天在课堂上他如坐针毡备受折磨,他不得不发呆,望向窗外树上的小鸟,有时候还傻笑。原来他有阅读障碍,老师写的数字和文字他压根就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他的发呆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保护。为此这个孩子吃了不少苦,被老师狠狠地批评,被父亲责骂,最后被学校除名,后来去了另外一所学校,幸好遇到了一位明白他的老师,他才得以改变人生。
像这样的孩子就需要家长施与支持,一方面要接纳孩子的独特,另外一方面就要找适合孩子的方法来帮助他度过这一段艰难时期。《地球上的星星》里的老师就是通过绘画和捏橡皮泥等方法让小伊夏学习那些对他来说复杂的数码和文字。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他是不同的孩子,并不是差孩子。画家达芬奇和科学家爱因斯坦,童年均受到读写障碍的影响,最后他们都成为了杰出的人,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还有一种情况,发呆的孩子其实是在探索和学习。
家长可能大多会有感觉,有时候会发现孩子在做着做着某件事情,或者玩着玩着某样玩具的时候,会突然望着远方,一动不动好半天。
这个时候,不到万不得已,大人不要打搅孩子。也许孩子的脑子正在高速运转,在脑海中把他正在做着的事情和正在玩着的游戏形成某种概念。这其实是一个感性和理性在头脑里完型的过程,是非常宝贵的时刻。可以说,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是这样出来的。
我想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孩子玩着玩着开始发呆,回过神来的时候会跟我们说:“妈妈,我发现……”“爸爸,你说……是不是是……样的?”这些语言正是孩子刚才发呆的结果。
孩子对一件事情的理解一定是要经过感官的认识,然后才能形成理性的知识。或者孩子先读了书或者学习了理论,再有感性的接触,然后才能结合起来,变成真正的知识。
无论从哪里先开始,思考的过程都是要有的,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很可能就是孩子“发呆”的时候完成的。
所以家长看到孩子发呆,一定要确认这个发呆是否是有意义的。如果孩子真的是陷入了思索的发呆,家长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允许,不是紧急的时候不要打扰。否则的话,没准我们就无情地打断了一次孩子出真知的机会。另外一点,孩子“发呆”的时候也是最专注的时候,如果家长无端打断孩子,等于也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我们谁都不愿意孩子做事不专注,殊不知,正是我们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孩子从发呆状态出来后,无论孩子说出来的结果是什么,都要给予肯定和认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阅历和知识储备毕竟没有那么多,也许他思考过后的结果并不成熟甚至我们觉得不值一提,那也要予以积极的肯定。对于孩子来说,无论他总结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那都是非常宝贵的人生体验,值得我们给予认可。
总之,大家要先弄清楚发呆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因材施教。就算孩子真的有问题,也切莫慌神,把孩子当做独一无二的孩子,而不是不好的孩子来对待。
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