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01601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白话】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思考之一】一般学人容易有那两种心态?
本章,学而篇的总结处,孔老夫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学人最容易犯的两种心态。
第一种心态是“患人不己知”,就是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呢?其实,这和我们做事的目的有关系。圣贤做事不仅仅是要把事情做好,更重要的是透由做事来历练内心、提升生命的高度,让自己离道更近。《论语·宪问》篇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他们的心心念念都是向内反观自省和觉察,思考的都是怎样能够让自己的德行更加圆满,哪有功夫去考虑别人知不知道自己呢?而凡夫俗子做事心心念念想的是眼前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夸赞和物质上的回报。因而同样一件事,若从事项外在的显现上看,圣贤和凡夫都做得很圆满,但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因为目标不一样,两者受益不同,生命前进的方向也是天壤之别!
那是不是说,圣贤就只能默默无闻,做别人毫不在意的那颗螺丝钉?其实也不然,他们同样可以为人所知,但不同的是绝不会执着于此,“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当有施展才华机会的时候,他们会毫无保留、尽心尽力为天下苍生谋福利;当因缘变化时,他们也可以甘于穷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因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天命如此,不需要无谓地忧虑。
第二种心态是“不知人”,就是不了解别人。
我们为何要知人?蕅益大师《论语点睛》里做了诠释“自利,则亲师取友,必要知人;利他,则应病与药,尤要知人。”我们知人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让自他都得到利益。从自利的角度看,要亲近老师,交接朋友,不知人就会陷入“损益”不分,结果害了自己;从利他的角度讲,就像看病抓药,不知道什么病胡乱抓药,会要了命的。
《四书反身录》说:“惟是人不易知,知人实难。我若不能穷理知人,则鉴衡昏昧,贤否莫辨,是非混淆,交人则不能亲贤而远佞,用人则不能进贤而屏奸。在一己关乎学术,在朝廷关乎治乱,虽欲不患,得乎?正直君子易知,邪曲小人难知。”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人,就会贤愚不辨,是非不分,交朋友就不能亲近君子远离小人,举用人才就不能推荐贤臣摒弃奸臣,对于自己关乎学术,要是在朝廷之上就关乎治乱大局。
如果我们还没有如圣贤一样的高度,那我们可以通过知人,尤其是“知圣者”来向他们看齐,朝着他们的方向努力;对于那些看上去不如我们的人,我们也可以以知人为基础,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给予他们帮助。所以,儒家精神讲“仁”说到底就是在知人这个基础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彰显其内涵。
【思考之二】在知人方面,我们易犯哪些错误?
通常我们会犯两种错误。
一种是见解上的错误:就是只了解别人好的、可取的,其他的一概舍弃。古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但如果可以把别人身上显现的这种不足转化为时时刻刻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和策励的话,那我们还会觉得这种“不足”一无是处吗?还会觉得知人只要其精华不要其“糟粕”吗?
另一种是习惯上的错误:就是更多的只是看表象,不会探求其本质。长久以来,我们的脑海里一直有着“眼见为实”的概念,所以很容易被看到的“真相”左右判断。《孔子家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孔子和弟子们在周游列国的时候遭遇“陈蔡绝粮”,有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讨回来一些米给大家煮饭,米饭刚要熟的时候,子贡却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饭来吃,于是子贡告诉了老师。孔子不相信,待颜回给孔子送饭时,孔子就委婉地问颜回这件事,颜回听后就恭敬地告诉老师说是因为有草灰掉进锅里,粘在米上,觉得扔掉可惜,才把它连饭一起抓来吃的。所以孔子感慨:“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正是因为孔子了解知道颜回的为人本质,才会有这样的判断。
《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贵耳贱目”或者“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故事,颇有意思。“(翱)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
李翱是韩愈的学生,儒学造诣颇深。李翱在做山南东道节度使的时候,多次派人请药山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这一日,李翱亲自上山登门造访,就发生了上面的一幕。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李翱顿悟,下山后随即卸甲归田,去寻找闲云野鹤的生活,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李翱作诗《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云: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