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究竟值不值得同情,他批判过别人,给别人带来了无妄之灾,最后自己也卷入到被批判的旋涡中心。可以说他既是政治运动下文艺界的刽子手,也可以说是受害人。似乎施加于别人的伤害和自己受到的伤害可以抵平,但是我觉得从现实的人情来看,郭小川身上的事情远远不能这么简单地算。读了写他与人交往的事迹,其实他性格中的同情和善良理智都一直在线的,只是不知道是什么促使了他在不断地向着迫害别人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其实我觉得就是可以使用某老师上课讲到的儒家孔子的价值观念来评价这件事,从道德观念上来评价,动机是远远大于结果的,尽管老师说尽量不要给别人下道德评价,但是我还是想从我现如今理解到的“事实”来简单地评价一下郭小川。
按照我的评价标准,郭小川的行为就很好解释,决定点就在于郭小川在批判其他人的时候究竟是不是真心的,还是受到其他人的指示在其他人的压力之下做出了违背本心的事情。从我看到的这篇文章里面,其实还是能看出郭小川不止一次地对于被批判的对象的同情。但是郭小川在批判会议上的发言始终是昂扬而激越的。从郭小川后期的精神状态来看,郭小川在批判会上的大声而偏激的发言未必出自于本心,可以说郭小川的精神世界被分成了两个极端,一端是理性和理智,也包含着基本的人性;另一端确实在周扬等人的“精神领导”之下的“左倾”共产主义思想。精神世界的两个互相排斥和斗争的思想最终撕裂了郭小川,郭小川渐渐地已不能正常地工作时常感到疲倦,甚至想被调走,作协的工作让他感到痛苦,但是这个时候,郭小川显然是没有反映过来他的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因此也错过了拯救自己的机会,让其他人抓住了后期他被批判的把柄。
我对于郭小川这个人的感情其实是很复杂的,但是我觉得这很正常,毕竟非黑即白的世界并不真实地存在,人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其思想活动自然也不能用其中的一种就以偏概全。从前学习哲学的时候总感觉以片面的观点评价总是很可笑,但是年龄大些,就发觉其实做到全面地看待世界真的很难,大概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视觉会有错觉,眼见都不一定为实,更何况是道听途说来的消息。在这种若实若虚的状况下,未免有时就会产生一种茫然不时地陷入神经性的质疑,既要纵观全局又要坚持真理,嘴上说着其实也不过是短短的一句话,真正要实践起来却没有几个人做得到。
再回到郭小川身上,我觉得他本质不坏,甚至做坏事也未必出自于本意,当然这是我从道德层面上做出的评价,但是从历史上看这个人物,从受害者人和受害人家属的角度评价郭小川当然是不可原谅的,做错了就是做错了,不管你出自于什么想法,究竟还是伤害了一大片人,这是事实。所以对于郭小川的感情可以有同情,但是同情绝对不能超过对于这个人错误行为的厌恶,这也就是老师上课所讲到的多元的价值观念。价值有很多种,一个人的行为也有很多方面,我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诠释是我们的自由也是情感偏好的体现,但是我觉得我们在这之前,也应该树立一个标准的警戒线,即对于整个分析和诠释的基调,我们还是应该以主流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一旦过了这条线,我们所谓的自由也只不过是偏向了另一种极端,情感可以丰富、复杂,但是总体的情感倾向还是要向着人情人性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