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到一篇文章《语言如镜》,这样说道:“语言是一面镜子,不管是人用口吐出来的,还是人用笔写出来的,都能照出他的思想。”
深有同感,看人先不要观其外貌长相,单是听其谈话,看其文章,就能略知一二,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言如其人”,“文如其人”是也。
而阅读,也如一面镜子,当我们读得深入,读得动情,心有共鸣之时,便是从镜子中遇见了自己。
叔本华说“人们最终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真正的经典,都是从“自我”出发,走向那些注定与之相逢的“自我”。
一个人内在的经历会决定心灵的视野。如周国平所说:“一切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是阅读者既有的内在经历的被唤醒和继续生长。”阅读一个文本,解读一个人,就是一种相遇,遇见灵魂深处的自己。
今晚,在备读《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再次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走进那个特别的秋天,走进他深深怀念的那个至亲的人,走进那段痛苦挣扎中幡然醒悟的岁月,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秋天的怀念”。
正如曾经阅读《我与地坛》时的感受,读着读着,心就柔软起来,柔软于那份细腻真挚的亲情;读着读着,心就苦痛起来,苦于作者的不幸,痛于作者的重生;读着读着,心就坚定起来,坚定于作者的执着与不屈;读着读着,心就坦然起来,坦然于作者的乐观与从容。
经典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每读一遍《秋天的怀念》,心中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因为有了不同的阅历,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欣赏,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阅读如镜,在遇见自己的同时,还能开阔视野,反射亮光,折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