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美福】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以今苏南、浙北一带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荆吴和先吴以及最重要的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外倾性"与"包容性" 中国长期以来中原文化,黄土文明占据文化主导地位,沉稳,执着,恪守与坚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风格,沉稳坚韧有余,机智灵动不足,这无疑是导致后世中国经济科技发展迟缓与文化变革滞重的文化方面的根因。季羨林先生认为文化,文明的起源本身是多元的,缺一不可。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中国的文化,是一个不事扩张的和平主义文化,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主义文化,是一个曾经消灭过战国规则"后战国文化",所以,中国人天然地有着丰富的建立新的宇宙文化的精神资源。中国人的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
吳地能够从吳越争霸步入吳越楚文化的和谐,并很好地维系保持了泰伯,季札开启的和谐礼让传统,对中华文化宝库是很好的补充,也将为世界和平提供优质的思想资源。在尚德礼让精神的影响下,吳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往往表现出宽容,礼让的美德,较好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作为大区域文化的吳文化,属于中华文化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演绎中,吳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姿,曾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引领风骚,成为众所瞩目的潮头文化,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近代,吳地是中国最早与西方文明接轨,率先兴办中国民族工业,是中国工商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工商文化的策源地。工业文化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社会范型的演变,更重要的在于其作为异质文化的被接纳,在于一种古老的文明对于外来文明的文化认同,而恰正是这样的接纳与认同,亦为吳文化带来了新的文化机制与新鮮的活力,推助着吳文化向着进步的世界先进文化一步步迈进,在不断接受外来新文化的过程中吐故纳新,突变自新,进而向着文化现代化之路推进。
依据文化发生学理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性渊源与原构性因素。吳文化的发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交流碰撞而后在长江下游这一特殊地域条件的基础上生成培育的结果。历史上的泰伯奔吳,第一次开创性的为吳地带来了先进的北方农业文化,为吳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对于处于原始时期的荆蛮文化,泰伯自中原地区带来的进步的农业文化,在当时自然具有"现代"意义。而自泰伯开始并由其开创的吳地文化特有的接纳新型文化的"开放"精神"与"纳新"意识,亦奠定了吳文化"外倾性"与"包容性"原则。这种历史文化精神在数千年的承传与演绎中,不仅演变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而且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文化机制,故在吳国的形成与日益強大,春秋吳越争霸,汉末与三国时期东吳招贤纳士,西晋"永嘉之乱"时吳地接收北方士族与流民,隨唐时期运河开通的南北文化交流,宋室南渡带来的江浙文化的兴盛以及明清江南商业文化的兴起方面,皆为近代吳地文化大胆接受来自西方的异质文化打下了夯实基础。而近代以来,吳地因长三角与外海接通的特殊地理位置,亦使之最早得风气之先,与来自西方的海洋文明发生碰撞,进而站在世界文化前沿,在直接吸收异域文化因子,实现文化转型上,先于内陆与其他地域文化,为今日"长三角"城市经济文化圈的形成,在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于历史上于现代于将来都将添写重重的划时代的一笔。
中华文化的某些弱质在当代已经较好地得到了弥补和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吸纳了吳文化中的原先被边缘化的"智慧灵动","审时顺便"和"开放吸纳,善于包容"的特质,使原先沉稳有余,变通不足的文化形态获得新的内生动力,陶伯华先生更认为:经过几千年的吸纳,包容,整合,嬗变和提升,吳文化较为全面地体现出中华"大道文化"的博大构架,这种"大道文化"即有追根究底的秩序,规律,终极本原之意,又有"安身立命"的准绳和规则及终极价值之意,是一个足以与西方哲学的"爱智"传统平行发展的学术系统。中华"大道文化"的各个维度在以包容并蓄为长的吳地文化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两汉到明清,再到近现代,吳地一直是文化的高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经学,理学大师,他们纵橫捭阖,谈古论今,名声远播,缔造了独特而富于生机和趣味的江南诗性文化,这种文化既不排斥集体秩序,社会伦理,又包容个性,和而不同,富于色彩,彰显出人的生命价值意义,并提供给人们一种愉悦的生活方式。历朝历代,吳文化总是能够在一种开放,包容,汇通的姿态下求得和谐共荣,因此,也更对新的世界秩序,新的思想体系的建立提供优秀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