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摘抄:
1.有其子必有其父——代际传递理论
自我分化:
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与他人在情感上的分离,尤其是与父母的情感分离。如果没有完成这种分离,那么就意味着一个人没有能够完成与父母或家庭的分化。
当一个人与父母(重要他人)的情感融合度和依赖度越高,那么他的自我分化度就会越低。
在低分化的家庭中,由于情感或紧密性的压力强度过高,孩子在成长中无法为自己的需求进行思考、感觉、行动。孩子的功能仅仅是对他人做出反应,他们会更多地做出情感反应而缺乏理智的思考。
分化好的人,既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和自发性的行为,同时也能够自我克制并且客观地看待事物,因此有能力抵制情感冲动对自身的影响。
好的分化是和父母既保持恰当的亲密和联系,又保持着恰当的界限和距离,他们和父母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有界限的联结。
(原来一个人做选择时是优柔寡断还是当机立断与自我分化有关,自我分化又与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有关。不由的想到南方家庭观念会比较保守,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远的地方去发展,不愿自己的女儿嫁到外省去。这已经不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问题,而是上升到父母对孩子的依赖问题。
记得之前姑丈跟我说过的一句话,给自己画一个圈,省外的都不考虑。宁愿子女尽在身旁每天吃番薯芋头,也不愿子女远在他乡每天寄金条。
这种家庭观念也会在很多时候束缚着子女们的抉择,在选择面前,不能愉快的选择最好的,相反,要自我画一个圈,在限定的范围内选择最合适的。
似乎在所有的选择中,没有理智可言,因为你所以的理智都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选择的都要基于别人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