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刻都生活在各种比较之中。读书时比成绩,工作后比收入、比存款、比配偶、比车房、比小孩,好像只要与人交往就离不开比较。适度的比较可以帮我们认清自己的位置,但过度的、与自己能力不相符的比较就变成了攀比。在经过了各种各样的比较和攀比之后,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不同人和不同行业之间真的有可比性吗?在某些方面比赢了别人就是胜利吗?应该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比较?
首先,不同人之间真的有可比性吗?人生而有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里。确实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也有各方面都相对差的人;有的人生在条件较好的环境里,有的人生在条件较差的环境里,又如何用同样的标准衡量?个人能发挥能力的环境也不同,或许别人在别人的岗位上能挣大钱,你去了也未必能做到和他一样;别人说某餐厅很好吃,你去了发现并不合你的胃口。有人在学校里能跑赢别人,有人在社会上能如鱼得水。既然所有人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又都有自己劣势的一面,不同人从家庭身体性格到智商能力追求都有很大差异,一方面的长项也意味着另一方面的短板,不同的性格和天赋也会带来不同的境遇和遇到不同问题,世界首富和贫穷乞丐都会有自己的幸福和难处,又如何进行比较呢?为了展示自己没有的才能、获取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东西而进行攀比又有什么必要呢?
那么,在某些方面比赢了别人就是胜利吗?在漫长人生路上有人赢在起跑线有人赢在终点,而赢的定义也因人而异,因为不同的人追求的方向也是不同的。或许有人认为坐拥权钱名利就是胜利,有人认为家庭幸福子孙满堂就是胜利,有人一生平庸,最后比别人都活得长,也胜利了。人生的胜利是由每个人自己而不是别人定义的。学习好能力强的人和别人比能力比事业,外表好嫁得好的人和别人比家庭子女,有钱的人就和别人比钱,有才华的人就和别人比才华,每个人总会在某些比较中胜利,在某些比较中失败,而比较总是没有尽头,永远有人比自己更好也永远有人比自己更差。你比别人强了,别人不高兴;别人比你强了,你不高兴——既然大家总会有一个不高兴,那何必要比?
再则,不同行业之间真的有可比性吗?现在社会上比较不同工作的标准只有钱和社会地位,但不同行业的社会贡献是无法对比的,行行都会出状元。之前找工作进入了不同的两个行业,发现在前一个行业的待遇在另一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都未必有,这是行业的门槛和差异导致的。不同行业在风口和低谷时期的待遇也是不同的,有人去年月入过万,疫情影响就被迫下岗。一味用金钱来衡量职业,就容易产生不满而导致什么也做不好。演艺明星比屠呦呦等科学家挣得多,并不代表他们创造的价值和社会贡献就很大。既然不同人有不同的道路,适合科研的人一般不可能进入演艺圈,适合做艺术家的人一般不适合去做商业,适合搞政治的人一般也不会去搞技术,盲目和别人攀比金钱和社会地位,走进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最后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不同公司行业这山看着那山高,其实山山都差不多,跳来跳去既耽误了时间又得不到进步,不如在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业里潜心耕耘。
既然如此,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比较和攀比?明确自己是谁,包括自己的能力和性格,自己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自己有怎样的生活的环境和家庭条件,自己喜欢和厌恶、擅长和不擅长的事物都有什么,站在自己的角度为自己选择合适的职业、爱情和人生道路。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想想自己所拥有的和比别人强的能力;在某些方面羡慕别人时,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别人所拥有的那些东西,自己是否拥有别人那样的能力,并愿意为之付出那些代价。就算身处在各种比较和攀比中,也要明确自己的擅长和需要,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