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并不总是如人所愿,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刚刚好。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但努力的过程一定会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人生路上每一步都算数,你付出的每一点都有意义。
目标:
在职场或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在决策过程中最容易踩坑的地方是“目标”, 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这是一个死结,如果不打开会有无尽的痛苦。
优先级:
哪些影响因素是我们底线,比如不和不熟悉的人出行,哪些因素有时间窗口,比如秋天再不去拉萨,在晚一点进入冬天只能去看冰了。
可选方案:
对大部分来说,如果面临的选择太多很容易让自己崩溃,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但是话说不正是决策多了,才考验我们决策的能力吗?
信息:
信息也是容易踩坑的地方,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旅游可以看各种踩坑攻略,然后反向避坑。
但是很多信息是决策的时候我们无法完全掌握的
人员:
高手身边都有决策委员会,大公司现在也流行多人组成的决策委员会,共同决策的好处是能充分沟通,以防个人的盲点造成决策结果的重大偏差。
客观推理:
大部分决策如果信息收集合理,是能够推测事物的发展方向,客户管理还可以识别从此决策最大的风险是什么,自己能否承受。
这里展开讲讲目标,这是决策的基础,目标解决了后面基本都是路径问题了。
荀彧是三国时期曹操的第一谋士,最开始荀彧是跟着袁绍的,但是后来发现袁绍不大行。
于是又投靠了曹操,荀彧为曹操制定了平定北方的政治战略,提出了著名的 “迎奉天子”,挖掘了郭嘉陈群等谋士。
但是在后期荀彧反对曹操称王,和曹操闹变扭了,最后被曹操罢免,自己也郁郁而死。
如果研究荀彧的决策机制,大家能够发现什么呢?到了新公司做到了高层(万岁亭侯),董事长对他也不错,放着好日子不过,却主动和董事长闹变扭?
换到现代此人应该还会因为神奇操作大概率上热搜吧。
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荀彧的政治目标是匡扶汉室,在官渡之战之前,北方属袁绍势力最大,袁绍没有像他兄弟袁术称帝,荀彧于是去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企业袁绍集团。
进去之后发现袁绍此人是一个不值得托付的人,于是跳槽去了冉冉升起的创业新星曹操那。
曹操最开始想当一个汉臣,但是最后发展到“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越来越大,最后要称魏王。
到这里荀彧是发现原来曹操的行为和自己的政治理念冲突了,所以放弃了高官厚禄,死磕到底,不得不说那时候的士人有骨气!
回到了产品经理做选择,你的目标又是什么?是年入百万,还是想要创业,抑或是想做出一款好产品?还是想要找个事少钱多离家近的稳定工作?
其实每种目标都没有对错,只要你自己觉得开心就行,但是每种目标背后的决策机制将会大不同。
比如说做一款好产品,那么就需要自己有产品心吧,如果没有产品心,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产品怎么可能做好。
如果一个人又想年入百万,还想创业,又想做出一款好产品,还想不是很累,大家觉得可能吗?
生活中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活在拧巴中,什么都想抓住,最后发现手里空空如也,这是没有目标重点,没有取舍的结果。
所以一开始给自己定个产品目标,你喜欢B端的逻辑严谨,让人很踏实,还是喜欢C端玩法多样新奇让你很丰富,抑或是想要去数字化转型的大浪中扑腾?
虽然问题很多,比如在现在的公司发现自己做的东西不喜欢,想要跳槽,或者是在现在 公司做电商产品但是不是很满意,然后又有其他公司来找,薪资待遇各有优势,不知道怎么选择。
但是问题主要是出在没有一份相对长远的目标上,当然我觉得职场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也很正常。
既然他们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其实就是一次解决问题的时机,如果借着自己遇到的问题,能够有所反思,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不一定现在有答案,但是想想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应该会离答案更近一点。
在面对和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有些人忙作一团,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而有些人却可以通过清晰的分析框架,一步步解决问题。
这样的思维差异,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不论是从效率上还是效果上。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他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模型。而厉害的人,或者精英就是善于掌握和利用这些模型解决问题的人。
思维模型非常有用,思维模型是经过广泛实践、证实可靠的、或者科学研究验证过的、或者不证自明的原理规律。
所以,大家今天看到的其实有两个:
思维模型本身,以及我对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这不仅是一份思维方法的教材,也是一份学习策略的教材。
下面上干货:
一眼就能看得到头,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我们为之努力,不是为了飞黄腾达,睥睨群雄,而是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多一种可能,给自己的未来多一份惊喜。
————韩大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