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县城将要举行民俗汇演的消息,早几天就在微信圈传遍了。这消息撩拨得人心痒痒的,那颗心似这早春枝头的嫩芽,早就有些蠢蠢欲动了。
今天有机会赶往县城,一睹多年未见的民俗汇演盛况。
公安街十字是汇演的第二个演出点,我们下午两点到达时,这里已经是一番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热闹非凡的场面。演出场地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们一个个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尖,看得目不转睛。
十里八乡的人们乘坐着各种交通工具,携家带口来看热闹。小孩子们机灵,鱼一般从人群中钻进去,席地而坐,占据靠前的位置,狠狠过了把眼瘾;年幼点儿的被父亲举着坐在肩上,手扶着爸爸的头,虽然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却也眼睛不眨地看;踮起脚尖也看不着的,自有办法,站在自家的三轮车上,居高临下,角度正好。临街的住户也纷纷打开了窗,探出身子张望。
来自乡村的民间艺人,个个浓墨众彩,涂脂抹粉,披红挂绿,鲜花插鬓,花枝招展;一眼望去,红橙黄绿蓝,色彩缤纷,花团锦簇;那妆扮真可谓大俗大雅,浓郁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
快看,骑毛驴的来了~
那些妇女把毛驴道具套在腰间,毛驴头部和臀部分别凸出在身体前后,形态逼真,憨态可掬。那小毛驴故意撅着屁股让观众拍打,然后做出受惊的样子,颠颠地跑起来,夸张地吊着屁股,左一扭,右一扭,铃铛叮叮当当地响,乐趣横生,惹得大家哈哈直乐。
最喜欢看丑角。丑角并不开脸,只在本色上直接涂描。先画个粗黑的眉毛,眉间点个红点,颧骨处扑上胭脂,嘴巴画成唐朝的樱桃小嘴,两腮或嘴角再补上几个大大的痦子;换上一身大红大绿的戏袍或清代古装,一条彩色簪花发带盖着额头,发上插一朵俗艳的大花,一个恶俗滑稽,却又张扬着喜庆的丑妆就化好了。
演丑角的尽是些上了年纪的妇女。想想,谁家俊俏的小媳妇儿喜欢扮丑呀。年纪大的妇女早已褪去新媳妇儿的羞涩,那脸皮早被岁月磨皱了也变厚了,嘻笑怒骂,泼辣开放,哪里还有放不开的?哪里还怕丢人?只管尽情地献丑吧,图个逗大家伙高兴!
丑角们多在场边与观众互动,他们的表演风趣夸张、滑稽幽默,极尽搞笑之能事,抛一下媚眼,来一个搞笑动作,群众在她们的“煽动”下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
王官营风雷盘鼓队上场了。一阵细碎的锣鼓声热场,领队者手擎一杆三角令旗带领大家小跑入场。鼓声稍加停顿,只见领队把令旗“呼~”地抛向空中,随即接住,刹那间,鼓声骤起,铿锵有力,气势宏大,震撼人心。
大家随着令旗舞动的频率和幅度,不断变换着鼓点和队形。只见他大旗一挥,队员们跟随着猛地跳起,转身,跨步,扭头,定格片刻,又跳转过身体……而手中一刻不闲,红绸随鼓槌上下翻飞,击左击右,又在空中翻个花儿落下,直看得人眼花缭乱。此时,鼓点不断在变换,忽疾又徐,将快又慢;身形和队形也在随之改变,一跺脚,一声吼,鼓镲顿锉,气冲云霄。
整个表演热烈豪放,酣畅淋漓,真可谓“击之如雷,动之如涛,鼓中有舞,舞中有鼓”,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观者激越飞扬,血脉贲张。
鼓手均为年轻女子,她们身着大红绸衣,个个脸上呈现着激昂豪放的神情,洋溢着自信欢乐的微笑。她们娴熟地敲着,跳着,舞着,吼着,敲出了的巾帼英雄的气概,舞出了英姿飒爽的气势,吼出了粗犷豪放的气魄。据说一个扁鼓就有十几斤重,作为一个鼓手,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足够的体力。真心钦佩这些女中豪杰!
舞鞭,秧歌,背妆,皇杠,武术,舞龙……节目一个接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彩纷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演员们为了搏得观众的喝彩,使出浑身解数,卖力地出演。一场下来,演员们累得不清,一个个额头沁出了细细的汗珠。那些已上年纪的老太太却精神抖擞,边退场边与围观的群众打趣:“她呀,今年65了,一点不老!我更年轻,才61!表演就是玩个高兴,扭一扭,跳一跳,身体也越来越好啦!”哈哈笑着,眼角的皱纹都开成了花。
“哎,这个背桩真好看。多少年没看过了,我以前也参加过哩……”
“瞧,那个小妮儿恁小,也就四、五岁吧,跟俺家闺女差不多大小,也不知道害怕不害怕……”
“这个甩鞭不错,恁长的鞭都能甩得啪啪响,跟放炮一样……”
大家伙看着,议论着,感慨着,拥挤着,也兴奋着,喜悦着。整个城区都成了欢乐的海洋。
民俗表演给群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让大家体味到了祥和、欢乐、幸福、喜庆的年味儿,领略了浓郁淳厚的传统民俗,留下了精彩难忘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