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决定常出错

有句老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是有些时候,我们即使听了“老人言”,最后执行下来还是会和自己的预期背道而驰。这是因为我们在做决策时陷入了盲区,如果能合理避开生活中的决策陷阱,会让我们加速成功。

《为什么我们的决定常出错》一书的作者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法兰西丝卡,他对人们如何做出行为决策颇有研究。今天我们分享书中的三个内容,分别是外在环境干扰、内在决策偏差、旁人决策诱导。

1,外在环境干扰

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会对人们的决策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在决策时,可能会面临两种影响我们判断的陷阱:

第一种:纵向推进

比如有些小吃店会搞“累计消费十份送一份免费小吃”的活动。会给你一张小卡片,每买一次商家会给你在小卡片上盖一次章,盖满之后,来领取一份免费的小吃。这样相比不搞活动时,顾客的忠诚度和重复消费率会比之前高很多。因为一项任务如果起了个开头,人们就会比较愿意完成它。

第二种:横向分类

可供选择的类别越多,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超预期。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去面馆一类的地方点餐时,所点分量基本合适。但是去单点的餐厅一点就会过量的原因。

知道了这两种陷阱,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避免以上干扰:

001 在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时,合理计算投入总量。

002尽量合并同类项,减少决策选择。

2内在决策偏差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高人一等效应,这是说人通常会膨胀,认为自己比身边的人更厉害、更好运、更有才干。

比如在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几乎都认为自己做出的贡献更大,但实际可能是高估了自己。

了解这个效应的概念以后,如何才能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001为了避免高估自己的水平,在工作和学习时,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002做计划时,适当延长完成时间,减少任务量。这样能更好的将自我期待回归理性范围。

003与人合作时,适当地加大力度肯定合作伙伴的功劳,这样既避免高估自己,又满足对方的预期,能让合作更加愉快。

3 旁人决策诱导

我们在做决策时,很大程度会受到周围人的干扰。这样的人主要分三类:陌生人,亲友和权威。

001陌生人

心理学上有个<从众效应>,就是讲人容易因为群体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以便和他人保持一致。

002亲友

相比于陌生人,其实我们更容易受到亲友的影响。

像我在报大学志愿时,差点就选了自己最不喜欢的会计专业,就是因为身边亲友一致认为小姑娘学会计挺好的,稳定,将来到哪都能找到饭碗。不过幸好在填志愿的最后一刻,我自己给自己换了别的专业。不然只会因为自己的抵触浪费几年大学光阴。

003权威

包括专家也好,明星也好,都是很大程度影响民众做决定的群体。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粉丝经济这么发达。

但是无论是陌生人,亲友还是权威,都不是我们自己。每个人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所以外人意见可以作为参考,但千万不要喧宾夺主,丢了自己的主见。这样很容易落入决策的陷阱。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你巧妙的躲开决策地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