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你知道了角色的本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期待。决定你言行举止的,不是个性,而是你在关系中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关系的沟通,都是一个隐性的角色分配过程。
可是,既然这个分配过程是隐性的,我们怎么知道别人对我们的角色期待呢?怎么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到他们在扮演的角色呢?如果别人的角色期待和我自己的角色期待发生了冲突,我们会怎么解决这个冲突呢?
对这些问题,最直接的答案,也许就是听和说。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理想的状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听和说,来理解这种角色期待。可实际上呢?人们在沟通里,很少直接说关系。他们一般只会说他们遇到的各种事情。
如果你不会听,那你就只能听到他们在讨论这些表面的事情。如果你会听,你就会知道,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背后,都是在说关系。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关系的语言。
关系的语言:人际关系的密码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跟我诉苦。事情是这样,他有个朋友老周最近买房,需要一笔钱周转一下,20万,就10天。他们家跟老周家交往多年,知道老周很可靠,就借给他了。10天以后,老周就如约把钱还给了他。还给他以后,他就跟妻子说:“老周买房,借了我20万周转一下,现在已经还给我了。”谁知道她妻子听了以后很生气,说:“你怎么老把我们家的钱借给别人?”
丈夫说:“你气什么,老周你也是知道的,再说不是已经还给我们了吗?”妻子问:“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丈夫说:“我这不是告诉你了吗?”妻子就不说话了,在那边生闷气。丈夫也很郁闷,就来跟我吐槽,说早知这样不告诉老婆了,觉得老婆太小气了。听到这里,也许你已经听出来了。表面上,妻子在生气他不该把钱借给别人,可实际上,妻子在生气丈夫把钱借给朋友之前没跟她商量。
借钱之前跟不跟她商量,这在关系上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说:我们家的重要决定需要经过你同意;一个是说:不需要经过你同意。换句话说,妻子是在生他们关系的气。
可是,丈夫为什么不在借钱之前跟妻子商量呢?也许,是他在跟老婆说之前,微妙地一闪念:万一我老婆不同意,我该怎么跟朋友交待?那他为什么要在事后告诉老婆呢,不说不是就没事了吗?也许,也是在他想隐瞒老婆之前微妙地一闪念:这样瞒着老婆是不是不太好?所以,当他的诚实收获了老婆的生气,他心里其实也是有委屈的。这些很微妙的心态,同样是在关系层面的,只不过很难用语言的沟通来表达。
人和人之间的互动,都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是表面上的层面,我们在讨论的很多内容。比如丈夫和妻子在讨论要不要借钱;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层面,这些内容背后暗流涌动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只顾对表面的内容信息做出回应,却看不到内容背后,真正牵动我们情绪的关系信息,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很多的误解。可以说关系的语言,是通过说话者讨论的内容,来理解他们之间关系的一种语言。如果你能理解关系的语言,那你就掌握了理解人际关系的密码。
前段时间我经过少年宫,听到一对夫妻在少年宫门口争论。儿子耷拉着脑袋站在妈妈旁边。妈妈说:“别的孩子都在报奥数,我们家孩子当然也应该要报!”爸爸说:“孩子这么小,现在就学奥数,让孩子这么累干嘛?”妈妈说:“他明明有天赋的,认字都比别的孩子早,当然应该报。”爸爸说:“小孩子,学习抓这么紧,别到时候学废了!”
我想请你思考一下:这段对话所表达的关系的语言是什么?从内容上来说,这对父母是在讨论孩子要不要报奥数。如果你去问他们吵什么,也许他们会说,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分歧。可是,如果脱离了内容,从关系上来看,他们其实都是在跟对方说:“我比你更懂我的孩子,所以在这件事上,我比你更有发言权。”
这就是关系的语言。
一旦这个关系的问题没有解决,我相信不只是奥数,他们对于孩子的很多问题,都会有类似的争论。如果是在咨询室里遇到这样的夫妻,也许我就会跳过他们吵架的内容,直接问他们:“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比你的老公(老婆)更懂你的孩子呢?”
通常这样问的时候,父母们会楞一下。然后,他们也许会开始思考他们的关系。妈妈也许会说:“我老公成天加班,很少参与孩子的生活,他怎么会知道孩子的需要?”而爸爸也许会说:“我老婆跟孩子黏得太紧了,有时候我想插话都插不上,我真担心她把孩子教坏了。”
内容背后,关于关系的话题,就开始慢慢浮现了。还曾有朋友跟我说:自己学了很多心理学知识,觉得很有用,可是回去跟老公说,老公却很排斥,说这些都是骗人的。她觉得老公简直不可理喻。从内容上,他们是在争心理学知识有没有用;从关系上,他们其实是在争:学了心理学知识的老婆,能不能对他们的关系更有发言权。老公是先不认同这一点的,所以他才说心理学没有用的嘛。
只要两个人有接触,那他们之间就一定有关系。只要有关系,就一定存在着关系的沟通。
如果你熟悉关系的语言,就能从两个人的只言片语中读出“谁在支持谁”、“谁在反对谁”、“谁在贬低谁”、“谁在生谁的气”……内容是表,关系是里。
关系的语言:对人不对事
我们经常说:要对事不对人。可是关系的语言是相反的:对人不对事。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关系好了,什么事都可以谈;如果关系不好,谈什么事其实都是在谈关系。
一些公司努力培养“对事不对人”的氛围,可是这种氛围的培养,并不说明关系不重要,恰恰说明关系很重要。你要让员工畅所欲言,就要形成这样的关系:你和我之间是相互平等、相互配合的。如果没有这种关系的共识,领导再说:我希望你们表达你们真实的想法,希望你们多提意见,员工也只会配合你演一个开明领导的角色而已。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而只要有关系,就有关系的沟通——关系的沟通比内容的沟通更加广泛和普遍。
有一个经典的沟通桥段,是情侣吵架。男朋友跟女朋友说:“好了好了,我错了。”有时候,女朋友还会不依不饶地说:“那你说说,你错哪里了?”有时候,我们会吐槽这个女朋友,觉得她咄咄逼人。可是从关系的语言听来,男朋友说“我错了”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我不想跟你说了。”而她说“说说你错在哪了?”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我不想你这么敷衍我。”这样看来,她也没什么错。
那沉默不说话行不行?也不行。从内容的沟通上,沉默不说话是没有内容的。可是从关系的沟通上,沉默不说话可以表达很多内容。也许你的沉默,就在替你表达:我觉得你讲不通道理,不可理喻,所以不想跟你说话了。
那岔开话题行不行?还是不行。因为当你岔开话题的时候,在关系的沟通上,你其实还是在说:我不想听你说了,你说的话不重要。
如何解决角色期待上的矛盾
从关系的语言来看角色的期待,我们就了解了,无论人们表面上在争论什么,他们争论的一个很大的主题,都是如何在角色期待上达成共识。那么,怎么解决这种角色期待上的矛盾呢?
有三点:
第一,你只有直面关系,讨论关系,才有解决关系问题的机会。
关系的矛盾是很激烈的,它有我们最深层的爱和怕。所以,人会本能地回避直接讨论关系,而要通过沟通各种表面上的内容来做隐晦地表达。可是你也知道,关系是躲不开的,关系的沟通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就算不讨论关系,就算沉默,就算转移话题,内容的讨论,也会变成关系的一面镜子。你们的矛盾不仅没有回避,反而会进一步激化,误解会加深,你们会失去解决冲突和矛盾的机会。
而对于你自己来说,懂得从关系的角度来思考沟通,那你就会对自己和别人的反应多了很多理解。
第二,在了解关系的语言后,你就要学着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并从关系的角度来回应别人说的话。
当妻子说:“你怎么老把我们家的钱借给别人?”的时候,如果你知道了她顾虑的是关系,也许你就可以说:“老婆不是这样的,我也是很想告诉你,我就是有些担心你把我驳回了,我会没面子。”这就是对关系的回应了。
第三,要在讨论事情之前,先思考怎么才能在角色上达成共识。
如果我们感受到了一段关系出现了紧张的气息,那么可以组织关系中的人一起展开讨论,努力去就每个人的角色达成共识。即使最后没有形成共识,这样的讨论也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会知道矛盾在哪里,而不必再为胡乱的猜疑而痛苦。
回顾一下这一讲的内容。这一讲里,我们讨论了关系的语言。
首先,我们了解了关系的语言为什么重要。可以说,如果你能理解关系的语言,那你就掌握了理解人际关系的密码。之后,我们讨论了关系语言的特点——对人不对事。最后,我们思考了从关系语言的角度,如何解决角色期待的矛盾。
今日得到
1、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可以从2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是表面上的层面,在讨论的内容;第二个是更重要的层面,这些内容背后暗流涌动的关系————内容是表,关系是里。
2、只要两个人有接触,那他们之间就一定有关系:只要有关系,就一定存在着关系的沟通。
3、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而只要有关系,就有关系的沟通——关系的沟通比内容的沟通更加广泛和普遍。
4、解决角色期待上的矛盾有3点:第1,你只有直面关系并讨论关系,才有解决关系问题的机会;第2,在了解关系的语言后,你就要学着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并从关系的角度来回应别人说的话;第3,要在讨论事情之前,先思考怎么才能在角色上达成共识。
思考与行动
最后留个作业给你:希望你去留意生活中的一段对话,无论是和朋友、家人还是和陌生人都可以。尝试去理解这段对话里,你们在关系上表达了什么,并尝试从关系的角度做出回应。
下面就拿今天和留杰的对话来举例吧
我说:“我有这个提议,以后无论到哪里,带上自己的体重称,这样能够把科学饮食+称重+适量运动,变成自己的习惯和生活的一部分,OK?”
留杰说:“体重秤带来带去回不去麻烦……影响不影响数据准确性?“
我说:” 我不认为会麻烦,我觉得它和带行李是一样的…… 是否影响是远的思维,是你不能控制的,做好你能够控制的当下足矣。
我又说:”没问题,你不愿意带可以不带的,不乐捐。我只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要带。不论我们践行与否,我想把我们践行的习惯固化了变成自己的习惯,让它们一直跟随自己。“
如果从关系的视角去看待这段谈话,我其实在说:我们最终要要分开的,我们现在的践行就是为了养成习惯,趁现在我们把这些习惯固化下来,让自己以后受益吧;而留杰其实在说:我有我的现实情况,适合你的不见得适合我,你根本不懂我;我又说:其实我懂你,你只是想给自己放水。你实在不想带就不带吧,谁让他对自己要求这么低呢?
从关系上,我们其实是在争:我觉得对自己高要求更优;留杰可能在争,何必那么事事高要求,那么认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