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好像从来不愿意放开“深夜食堂”这个大IP,
无论是黄磊的电视版还是梁家辉的电影版,从来都没抓住过中国人的心和胃。
深夜食堂
对比黄磊的电视版,梁家辉的电影版确实进步了很多。
人物形象上,从发福的中年大叔变成了刀疤大叔。
食物细节上,也做了本土化处理,从精美的日式料理变成了可口的牛肉面,馄饨等等。
但是,各具特色的边缘人变成了一群追梦青年,直接把电影的格局给拉低了 。
而问题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的好坏,更在于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好。
看完《深夜食堂》会有这种感觉,
一部电影里硬塞了几部电影梗概,像是几个类型片的大杂烩,
因为缺少对感情的雕琢,
我们看不到循序渐进的细腻感情变化,看不到棋逢对手你来我往的互相试探,看不到内心的心悸与苦楚,纠结和拧巴。
90分钟的电影里想要塞进七八个人的人生,
这是故事内核以及叙事上的失败。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没有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
没有温暖的街巷,没有昏暗的街道中碰倒啤酒瓶的咣当作响,也没有头斜靠在出租车后窗注视下城市的熙熙攘攘。
而是繁华夜景的航拍。
我们在电影中看不到小人物,同样,电影也走不进我们平凡人的心。
中国人的心从来不在居酒屋里,不在精致的方圆之地。
让一个普罗大众在不得意时,走进一个日式居酒屋,矫情的和老板谈人生理想,看海棠夜未眠。
是IP本土化的失败。
日本的礼仪文化和中国的夜宵文化始终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人的夜宵是什么样的?
街头排档,路边小炒,人生一串。
中国人喜欢热闹,喜欢闪烁的LED灯,喜欢看着嗞啦冒烟的烧烤,喜欢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喜欢聚在一起侃大山,聊人生。
没了烟火味,人生会失去一层底色,
没有烟火味的美食治愈电影也是,背离了真实的生活,就不可能打动人心。
放过《深夜食堂》吧。
《深夜食堂》的IP本土化太难,多人情景的电影化与细节处理也太难,乱改乱拍只会让人觉得不对味。
哪怕是梁家辉,也不能勉强。
写在后面
深夜食堂是我们生活中细微的感动与灵气,是人生片刻的歇息或得意。
在街边的大排档下,月光照着酒杯,散射着微弱的光亮。酒杯在三尺圆桌上相撞,
我们看着笑着,说着唱着,哭着闹着,
把热腾腾的菜送进嘴里,咀嚼着食物,咀嚼着情绪,也咀嚼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