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九点半,乘坐火车返回。上车后,车厢人不多。感觉,这一路应该可以轻轻松松。然而,开车不久,就发现,这段行程还真是热闹。
对面坐了位位很潮的女士,浓妆艳抹,穿金戴银。一上车,就一手拿着个喷雾不断朝脸上喷,一手开始发语音。一路上,语音信息不断。让我不得不知道:她是一个专门做职业介绍工作的白领,她现在与公司老总关系不和,老总与公司职员关系不清不楚,她要在最近两个月挣够十万块钱,她正准备带着自己的资源另起炉灶,她的跆拳道现在很厉害……这种被迫聆听别人隐私的尴尬,今天可是让我苦不堪言。我好想给她说:“姐,你能发文字吗?我不想听你的故事啊!”
但是,最热闹的还是旁边的事。旁边座位上,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一岁多点的孩子。看不出是男孩女孩,裹着纸尿裤在座位上翻腾。一开始,给了孩子一个玩具,孩子在母亲身边,爬上爬下。母亲,一个手护着孩子,一个手拿着手机在看。父亲,在对面座位上看手机。
孩子玩了一会,开始哼哼唧唧。母亲,嘴里哄着孩子,眼睛却没有离开屏幕。哄了一会,孩子开始大声哭闹。母亲不耐烦地放下手机,抱起孩子直接扔到父亲怀里:“我都哄了这么长时间了,该你了!”父亲接住孩子,白了母亲一眼。开始收起手机,抱起孩子晃悠。几分钟,孩子不哭了,开始咯咯的笑。
孩子高兴了,这位父亲就将孩子放到背后,让他趴在自己背上玩耍。然后,继续拿出手机看。孩子在父亲的背后,翻来翻去,不一会就开始啊啊叫。父亲,于是一只手反转到背后拍拍孩子,一只手继续拿手机。母亲则在对面座位上,头不抬地继续看手机。
不知是不是因为没有人与他说话,孩子又开始哭闹。孩子的父亲叫了一声孩子的母亲,没人理会。孩子哭闹的声音又大起来,这位父亲只好再次收起手机,背起孩子在过道来回走动。车厢里,孩子的声音显得有些尖锐。哄了好一会,孩子终于不哭了。于是,孩子的父亲又背着孩子坐到座位上。
刚坐下没两分钟,孩子又开始哭。座位上的母亲,抬头看了一眼,没做别的表示。孩子父亲狠狠瞪了一眼,就又继续哄孩子。站起来摇,坐下晃,孩子还在继续哭。对面的母亲吼了一句:“你不知道给他放个歌听听吗?”“你能,你咋不管?”生气的父亲,还是掏出手机,给孩子播了一个视频,声音很大。孩子听着音乐声,终于不哭了。我看到,那位父亲长长地出了口气。
接下来的行程中,这位父亲一会给孩子放首歌,一会让孩子放动画。孩子的手老去抓手机,父亲就一边哄,一边继续放。只要有声音,孩子也还比较安稳。如果手机一旦没声音,就又开始哭闹。看了一会,孩子父亲开始抱着孩子玩“连连看”。差不多有一个小时,孩子靠在父亲的怀里睡着了。于是,这位父亲孩子给了孩子母亲。
孩子母亲接过孩子,将孩子一只手搂抱在怀中,一只手继续拿着手机看。孩子的父亲,安安稳稳地开始打游戏(手机声音很大,听得太清楚了)。这时,火车已行驶到凤州,开车已经将近两个小时。
我一直在旁边的座位上,他们一家三口的活动清清楚楚的钻入视线。其实,这样的场面现在很是寻常。也许是因为我是母亲,也许是因为我是老师,看着这种情况,总是不由想说两句。好在理智还在,一般也不敢随随便便乱说。只是,总觉得,这样的陪伴场景让人很担心……
少了孩子哭闹声,对面女士的语音还在继续,车厢里“咣当咣当”的声音也还在继续。一段两个半小时的路程,就在这样的热闹声中趋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