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又叫土话,地方话。所谓“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方言的形成,大抵与地域相关。历史上,岳西分属霍山,舒城,太湖和潜山四县,1936年元月,岳西忽然宣布“独立”,东拼西凑的才有了如今的面貌。因此,岳西方言可谓南腔北调,蔚为大观。
有研究认为,岳西方言大体可分为赣语区和江淮官话区,即以青天石关一线为界,其线以北为江淮官话区,以南则为赣语区。我既非历史学者,也非语言专家,自然无法究本穷源,去考证岳西方言的形成。但依据岳西地域的历史构成,窃以为岳西方言大致可分区——第一方言区即西南区,包括原白帽和店前两行政区,系太湖方言的分支;第二方言区即东北区,涵石关青天一线以北,属江淮官话区,其音南北兼具;余下皆为第三方言区即东南区,当是潜山方言的变体,也即我们通称的“岳西话”,或“岳西腔”。
岳西方言虽种类芜杂,各具特色,并且都有自己的专属词汇,但各种方言基本的陈述语序和地方化的字词句等,多半是一致的。比如,“你”,“他(她)”,“吃药”,“家里去”等等的土化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因此,南北相遇,交谈起来自是不必满口京腔,更用不着配备翻译了。
方言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腔调。所以闻其声音,便知其所出。岳西三大方言里,较为聱牙难懂的,当数东北区的江淮官话,该区方言节奏急促,说起话来叽里哇啦,虽号称官话,但官土相杂,无异于洋枪夹土炮,往往令人不知所云。西南区方言最土,可谓土得掉渣,但该区方言节奏平稳,舒张有度,易于理解,其突出特点是,凡遇有“的”字结构的语句,均在“的”字后面附上语气助词“哥”,如:这本书是我的哥;那句话是他讲的哥。另外,店前冶溪一带的说不来“sh”和“zh”,只能以“s”和“z”取而代之,并且把“来”喊成“雷”,似乎人人天生舌短。东南区方言即岳西话,颇有吴侬软语的韵味,节奏舒缓,音调柔和且富于变化。不过,在岳西话里,居然雌雄不辨,无论男孩女孩,统统喊“妹”,大约是为了显示长辈对于晚辈的疼爱和亲昵的缘故吧。
正因为东南区方言里有阴阳一体的“妹”,西南区方言里有男女通用的“哥”,所以岳西县才有了一句最为经典的戏言——“岳西的妹,白帽(店前)的哥”!这同时也是对东西区方言的最为生动的横向对比。
在我看来,岳西方言里,最不招人待见的土话,便是东南区对“丈夫”和“妻子”的称谓。女人称自己的丈夫为“老板”,等于自甘卑下,颇有受雇于人的味道,照此逻辑,结婚可叫“雇佣”或“受聘”,离婚则谓“辞职”或“炒鱿鱼”。而男人称自己的妻子,不分老少,一律呼作“奶奶”,不仅低俗,别扭,简直荒唐透顶!尚若不信,不妨把“我跟我妻子结婚后生了一个孩子”用岳西话来讲,再形成书面文字,则是“我跟我奶奶结婚后养了一个伢”——你看了是不是要吐血?
以上观点,纯属戏言,切勿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