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尊重与希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有两句话值得深思。
在‘’资源性的优势力量‘’这部分,有一句这样说:‘’每个人都有力量、智慧及经验去改变;当人们被允许、鼓励时,常拥有惊人的资源力量。‘’这又一次阐述了这本书中反复强调的‘’当事人才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这个理念。在咨询中,咨询师要尊重、相信当事人,引导当事人思索自身的优势所在,找到以往的成功经验,激发当事人迈出改变的一小步。
作为老师,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记住这句话。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改掉一些毛病,总是指导孩子,让他按照我们教导的方法去做,以为这样就能达到目的。我们的愿望能达成吗?很难。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指责,孩子不一定能接受;我们认为正确的观点,孩子不一定认可;我们以为很好的方法,对孩子不一定适用。怎么办呢?就让我们重温这句话:‘’每个人都有力量、智慧及经验去改变;当人们被允许、鼓励时,常拥有惊人的资源力量。‘’理解了这句话,相信孩子自己有力量和智慧去改变,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允许孩子犯错,鼓励孩子努力前行,帮孩子迈开改正缺点的第一小步。这才是真正给孩子的成长助力。
我注意到的第二句是:‘’当事人不等于他们的问题,当事人是当事人,问题是问题。‘’这句话提示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把人和问题混为一谈。某件事情做错了,就针对那件错事提出批评和建议,而不能否定整个人,不能给人贴标签。比如,孩子上学忘记带课本了,提醒他以后出发前整理好自己的东西,而不能给她贴上‘’马虎精‘’的标签。当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我们批评的是他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否定他整个人,他仍是一个值得爱的好孩子。比如,孩子打人了,就告诉他打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而不能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批评,记住教训,朝着正向的方向发展。
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能把孩子一时的不足看成是永久的状态。正如书中所说:SFBT不会以忧郁症患者来直呼当事人,而会以‘’目前暂时被忧郁症所困扰‘’的观点来看待之。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对于成绩差的孩子不能称其为学困生,而是应该认为他暂时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或是暂时没有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因为,学习困难可能是暂时的,当他掌握了学习技巧,当某个契机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后,他的成绩会迅速提高,成为优等生。至于以听不听话为标准,给孩子贴上‘’好孩子‘’、‘’坏孩子‘’的标签,更是不可取的。
总之,我们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相信孩子身上潜藏着无限正向的能量,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激发。让我们用信任的目光注视着孩子,说:‘’我相信你能行!‘’让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