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帶領團隊時,訂了一個主題,當時邀請嘉賓,其中對一個故事特別有印象。
下面跟大家分享,什麼故事讓我意猶未盡呢?
就讓讓我來介紹郭瑞琪同学當時分享的故事。
从前,拖延先生把起床闹钟定在早晨的6点,他坚信“一日之计在于晨”。
然而,当每天早晨闹钟响起的时候,他要么把闹钟关掉继续睡,要么闹钟叫不醒熟睡的他。
因此,拖延先生经常会睡过头,于是他的常态是:匆匆忙忙起床洗脸刷牙吃两口早餐,急急忙忙上班去,甚至有时早餐也被无奈地省略。。。
开始工作,任务经常不定时地出现,拖延先生经常的想法是:
“今天没吃早餐,状态不好,等状态好再做。”
“这件事挺重要,一定要做好,但是有点棘手,不急想好再做。”
“另外一件小事好办,做完再做这件重要任务。”
于是,通常的情况是到截止日期前,拖延先生突然想起重要任务还未完成,才急中生智,加班加点,居然也能把任务完成,心里不禁沾沾自喜,感叹自己的效率如此之高,至于有些缺点就忽略不计吧。
当然也有例外,有时任务没有完成,拖延先生就会给自己找借口,“最近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争取多一点时间继续加班加点,但是完成质量可想而知。
有时到了饭点,由于工作任务还未完成,拖延先生决定再多做一点,不知不觉错过了饭点,也不觉得饿了,随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一餐就算解决了。
然而,不足量的饮食加上工作压力导致能量供应不足,拖延先生只能吃更多的垃圾食品来充饥。
就这样,当拖延先生好不容易完成任务下班回家,感觉自己一天消耗了太多的精力。
于是他想:一天下来工作压力太大,必须玩手机释放一下压力啊!
然后,拖延先生拿起手机刷微信聊天、浏览网页、看视频,不知不觉就到了睡觉时间。
拖延先生洗漱完毕躺在床上,感叹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感觉不甘心,需要手机催眠一下,其实是需要排遣内疚感。
于是他拿起手机随意翻阅,突然看到一段有趣的内容,津津有味地看完后仍然意犹未尽,又点开一个相关内容,于是时间匆匆流逝,不知不觉已经午夜一两点,拖延先生终于困了,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啊,只能等到瞌睡虫把他彻底催眠。。。
如此循环往复,往复循环。。。
直到11月的某一天,拖延先生加入了一个神奇的组织,遇到了一群神奇的人,里面有一位神奇的人。
她看到拖延先生每天贪黑起晚,于是要求他和朋友们每天进行睡眠时间打卡,同时提供了催眠的方法。
拖延先生将信将疑,开始断断续续打卡,并第一次尝试使用Now正念冥想,居然奇迹般地快速入睡。。。
然后神奇的事情开始发生了。
早睡促进早起,早起精神更好,每天能好好吃早餐,工作更有精力,每天开始变得有意义。更有精力实践易效能,生活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以上就是拖延先生的故事。
推薦書籍-別急著吃棉花糖、拖延心理學
關於別急著吃棉花糖
│ 會員登入 │ 加入會員 │ 企業團體方案 │
Hi,Welcome to Booklife圓神書活網 我的購物車( 0 )
送出
關鍵字: 東山彰良 被討厭的勇氣 李一休 S.中文版
全國最多圓神‧心靈活動話題新知編輯筆記分享大募集請問愛讀小書靈精選影音 年度總冠軍《被討厭的勇氣》作者520來台講座!博客來、金石堂、日本Amazon稱霸
保護個人資訊安全最關鍵,從良好習慣開始
日本書店店員記名票選本屋大賞得主《鹿王》,同獲台灣書店青睞!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一致選書推薦
一致口碑!《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僧侶、醫師與哲學家的對談》獲博客來、誠品、金石堂同時選書推薦
男性 女性 送出
話題新知 > 心靈勵志 〉 讀者聚樂部 〉 話題新知史丹佛大學實驗: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小孩,長大更有成就!史丹佛大學實驗: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小孩,長大更有成就!作者:喬辛.迪.波沙達,鮑伯.安德曼
Twitter Plurk facebook分享
史丹佛大學有一個代表性的實驗:
一位名為沃爾特.米歇爾的美國心理學家,募集了643名四歲兒童進行了一場簡單但迷人的實驗。米歇爾告訴每位孩子他得離開房間十五分鐘,如果他回來時棉花糖還在桌上,他會再給這個孩子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然而若孩子們吃了棉花糖,實驗就此結束,孩子們也拿不到多一塊棉花糖!如果孩子沒吃,則會收到第二塊。這是個只需十五分鐘、報酬率百分之百的投資,對一個四歲孩子來說是個很不錯的交易。問題是要一個四歲孩子等上十五分鐘才能拿到一個現在就想到手的東西,這等於要成人花上三小時等一杯咖啡一樣困難。這畢竟是個頗為漫長的等待。
所以結果如何?
每三名兒童就有兩位吃了棉花糖。有些人等了五秒鐘,有些人等了一分鐘、兩分鐘,甚至有人堅持更久,足足等了十三分鐘。
但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沒有吃掉棉花糖。他們會看著棉花糖,把棉花糖往後推,甚至舔上一口,但他們就是不會吃。那些孩子們在四歲時就已明白成功最重要的原則:自律--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
十四年後,研究人員找到許多當年參與初始棉花糖實驗的孩童,針對如今已十八、十九歲的年輕男女展開後續研究。
棉花糖實驗研究的新發現,研究人員有什麼新的發現?
四歲時沒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後表現較佳。他們順利就讀大學,且入學測驗平均成績比那些吃了棉花糖的孩子高了213分。他們與老師、同學、父母互動良好。他們適應力強,跟實驗裡那些急忙吞下棉花糖的孩子們比起來,他們較善於自我控制。
相較之下,許多吃下棉花糖的孩子沒能上大學,且從事薪資微薄的低階工作,入不敷出。當中有人上了大學後,不是輟學就是成績不好,真正成功的只占少數。
這樣的結果除了跟兒童們個別智商有關以外,當然還靠一點運氣,但此實驗證實了棉花糖原則所強調的自我控制與延遲享樂的能力,確實是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棉花糖理論」回答了大家30年來不斷尋找的一個答案:為什麼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我則相信,成功與失敗的差別,並不光是努力工作的程度或是夠不夠聰明,而在於擁有「延遲享樂」的本事。「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可以獲得高度的成功,而其他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則是不斷地在累積債務,無論在工作還是收入上,都心存怨懟。
於是他開始了寫作計畫,百萬冊的《棉花糖》系列作品意在於讓人們透過自律及轉換想法讓自己變得更好。事實上,一旦你學會自律跟改變思考模式後,你會變得更放鬆,你將得以擺脫許多壓力,讓思緒隨時準備好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
但是,自律並不簡單。遲遲未見成效,你還會失去信心。
關於拖延,書裡頭是這麼介紹的
「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的小毛病,有些人會對這總也改不掉的習慣抱有些許懊惱,有些人會為在最後一秒鐘的靈感迸發沾沾自喜
隨著整個社會、各個行業運轉速度的加快,拖延問題的嚴重性以及解決這個問題的緊迫性日益凸顯。焦慮,拖延,更焦慮,再拖延,每一種行為的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心理根源,也只有瞭解這些根源以後,才能反過來控制拖延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