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记住了“余秀华”这个名字,是第一次读她的《忧愁的幸福》这篇散文,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我一字一句认真的读完后,平静的内心被触动了。
她写到:“我是一个只有家乡而没有故乡的人,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横店村。在那么多美丽的乡愁里,我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一种缺失,一辈子不离开一个地方,我理解为一种能力的缺失……我的乡愁是一种无法化开的愁,它不是什么东西从你的手里拿去了还可以还给你,而是一块骨头从你的身上剔出去了再已无法长回你的身上……”
她把“乡愁”两个字,出神入化的刻到你的脑子里了。
后来,我在零零星星的阅读中, 越来越多的读到她的诗:《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
再后来,我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上,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叫“余秀华"的女子。她站在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她站得摇摇晃晃,偏着头颈,非常吃力的讲述着她的经历,她的故事, 她的婚姻和家庭,她的精神世界。万万没想到的是:她是个脑瘫残疾人 ,她在湖北偏僻的乡村生活。那些让人动情落泪的文字,自然流淌的思想和感情,竟然出自她变形的身躯。我内心受到的震惊是很久的。
带着敬意,我开始 关注她。我百度,火遍网络的第一首诗《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后知后觉,因为我确实很久没有读诗了。
在《月光落在左手上》这本诗集的《黄昏》里,她写:“我追赶不上我的心了/它极尽漂泊的温暖与严寒/最终被一具小小的躯体降服/漏风的躯体/也漏雨………”
她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这本诗集中 <我爱你>里写道:“巴巴的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诗的意向和张力,让我叹服。
"余秀华用最摇晃的步伐,写出了最坚定的诗句。那些诗句,就像阳光透过了水晶,折射出了你的灵魂,你的光芒 ” ———这是董卿对她的评价。
梅婷与她面对面接触 ,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喜欢她面对苦难时展现出来的旺盛生命力,她以诗性的温情重新看待万物,重新赋予生活新的意义。”
2016年,纪录片电影《摇摇晃晃的人间》,获得了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评委会大奖。
后来,我看了她应邀到综艺节目里讲她的故事。她站在台上,摇摇晃晃着身体,说话发音非常吃力。但是,她说出的每一句都能听得清楚,都很自然和真实;每一句话都有她独到的思想和见解,而且饱含深情。
身体的残缺不是她的错,她是无辜的,她只有被动接受她的命运,而无法选择。但她心灵却是丰盈的。她的出生 ,就像山崖上石头缝里落的一颗草籽,她要在夹缝里生根,发芽。于是她非常吃力的从石头缝里探出头来,她要阳光照耀,要雨露滋润,她要顽强的生长,要在这石头缝里开出夺目的花朵。她要用这一切来证明:她来到这个世界是有用的,她有正常人的渴望和梦想。于是她用文字呐喊,用文字和诗填补她人生的缺陷和空白,她要告诉世人,她残缺的身体里藏着完整的生命尊严。
听着她讲述她40多年来的人生经历的时候,我心里也是有滴滴的泪,感概:上帝给一个人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给他打开了一扇窗。
让我们共同祝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