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
在齐桓公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在西北悄悄崛起。
公元前679年,晋武公统一晋国,结束了晋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两年后,晋献公继位。
父亲献公
献公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晋国的称霸的基础就是由他奠定的。
《左传》记载了晋献公假途灭虢【guó】的故事。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wán】。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中间省N多字)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 晋侯(即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
流亡生涯
晋献公(前677-前651)有三个嫡子,分别是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献公的宠妃骊姬,阴谋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公元前656年,骊姬在太子申生进献的祭肉中投毒,诬陷太子想弑父自立,又说重耳和夷吾都是同谋。结果太子被逼自杀,重耳和夷吾逃跑到国外。从此,重耳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内乱,骊姬和奚齐被杀,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被迎回继位,是为晋惠公。
而可怜的重耳,先是被老爸追杀,不得已逃到了母亲的国度狄国,并在狄国一呆就是12年。后又被继位的兄弟惠公讨伐,又被逼逃往齐国。临行前,他对在狄国所娶的妻子季隗说,“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季隗回答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又再过二十五年改嫁,我就要进棺材了。我等你。)
📣 呵!呵!
重耳一行路过卫曹郑等国时,均受到了冷遇。尤其在卫国的五鹿,他们向一个农夫乞食,农夫给了他们一块土。重耳气得要拿鞭子抽这个农夫,狐偃说,这是上天的赐予啊!意思是这土代表国家,有土就有国。平息了重耳的怒火。
📣 虎落平阳被犬欺啊!
狐偃,姬姓,狐氏,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舅,又称舅犯、咎犯、臼犯。
狐偃追随重耳,从晋国到流亡,再到称霸,为晋国付出了一生。无狐偃则无晋文霸业,此誉实不为过。
当然,流亡生涯里,也有几国的国君厚待了重耳一行。
在齐国,齐桓公将宗室之女姜氏嫁与重耳为妻。重耳在齐国生活了两年,已近花甲,好吃好喝好生活,还有齐姜在侧,乐不思晋,不想走了。
重耳的随从们在一棵桑树下谋划如何能让重耳重返晋国,却被一位采桑叶的侍女听到了。这个侍女将此事告诉了姜氏。也许她本以为这个秘密能使她收获一些奖赏,但姜氏却直接把她杀了。姜氏劝重耳回国,重耳不肯。于是姜氏与狐偃合谋,将重耳灌醉并把他扔到车上离开了齐国。重耳醒后,抄起戈便找狐偃算帐。。。
📣 齐姜身为宗室之女,嫁与重耳,本可过着衣食无忧,郎情妾意的生活。可是在她发现重耳的近臣谋划着让丈夫回国重振大业时,毅然选择杀掉无关的知情者,助其一臂之力。后人多认为,齐姜乃妇德之表。烈女传中称赞她:“公正果断,言行不怠,劝勉晋文,返回无疑。公子不听,强与谋议,醉而载之,卒成霸基。”其实不然。重耳在外流浪十多载,好不容易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又年过半百,想颐养天年是可以理解的。齐姜看中的,应该不是这支只知道躲在他国庇护下的霸王潜力股,而是重耳身边的近臣 - 赵衰、狐偃、胥臣等。有这几位足以相国的近臣在,何愁霸业不成?由此观之,宗室之女的眼光的确甩了平常人家的女子不知多少条街~
到宋国时,宋襄公赠给重耳马二十乘。
到楚国时,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成王问,“公子如果返回晋国,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答:“楚国物产丰富,我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呢?如果真能回到晋国,来日晋楚兵戎相见,在中原相遇,晋军一定退避三舍作为报答。”(一舍为30里)
归晋践位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去世,其子晋怀公继位。怀公在位仅一年,重耳便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杀回晋国。怀王死,在外流亡了19年的重耳,终于即位为君,号晋文公。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xiè】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左传》
-- 在回晋国的路上,渡黄河时,狐偃拿着璧对文公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有太多的过错,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我请求现在离去吧。”文公说:“如果我回到晋后,有不与舅舅同心的,请黄河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狐偃明誓。
📣 狐偃真乃一等一聪明之人。奉璧之举,委婉地告诉文公,我要告老了,你这些年做的事(以我做了太多错假借)就没人知道了,实乃明哲保身之计。而此时的文公正是需要人才帮助治理国家的时候,自然不会让狐偃离开。投璧以证之前的事都不算,以后与狐偃同心。保命符拿到手了!
而曾经割股奉君的介之推,可就没这么好运了。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之推。当晋文公来到介之推家时,发现介之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深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然后有人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之推会自己走出来的。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灭后,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最终介之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晋文公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这棵老柳树被赐名为“清明柳”,这天则被定为清明节。
📣 一位功不言禄的贤臣,倘若真的是想功成身退,为什么晋文公宁愿烧山,也不愿他活着呢?那割股奉君,恐怕也不只是因为文公一行实在没有食物才割的吧。就如同身上有着重要机密的人员,宁愿好吃好喝供养他们一辈子,也不会让他们获得自由的。新君即位,最最忌讳的,就是过往的黑历史~
勤王周室
晋文公元年,周王子带勾结狄人进攻周襄王,襄王逃到了郑国。晋文公出兵活捉了王子带,交给周襄王处治。周襄王设宴款待,并将阳樊、温、原和欑茅之田赐给了晋文公,使晋的国土扩展到了黄河北岸。
📣 这是最早版本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吧~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郑等国的军队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曾受过宋襄公厚待,联和齐、秦共同伐楚。楚国大将子玉带军北上攻打晋军,进逼陶丘。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先前与楚王约定的退避三舍为由,退守到城濮。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交战。
晋下军向楚右军陈、蔡两国的军队发起进攻,陈、蔡军大败,楚右军首先被击溃。
晋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冒充中军向后撤退,而晋的中军却全部隐蔽了起来。晋下军主将栾枝在阵地后面叫士兵砍下树枝拖在车后,扬起满天的尘土,伪装成大军溃逃的样子。而楚军的子玉和子西还不知道右军已被全歼,看到满天尘土,以为晋军被打败,下令追击。
楚左军指挥子西求胜心切,率先孤军深入追赶。结果被先轸所率领的预先埋伏的中军拦腰杀入,晋上军又反击回来,前后夹击,楚左军大部分被歼灭。
子玉见左右两军均被击溃,收兵退出。
城濮之战以楚军大败而告终,奠定了晋国称霸的基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