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不是画画工具,是你延伸的一部分。你心中的力度、快慢、缓急,无形中就映衬在纸面上,画面成为你身心延伸的结果。
教现在,也教未来,教给孩子他自己的艺术来源,他的根、他的基础、他的宝库,他又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运用这些。
现在的传统是现在的过去时,现在的当代是未来的过去时。每一个现在,都需要一个途径和渠道连接当代与传统。用东方传统的毛笔画画在现在可以是这么一条道路。在这一个细小之处的改变我们可以给中国孩子多一点艺术母语的影响。
你知道匠人身上那种【无心之美】吗?一种特别有把握,特别挥洒,完全不经意的美感。做瓷器的、做各种工艺品的、编竹子的、甚至和面的、做面条的,他们工作很久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累,因为每一个做得好的工匠都找得到一种节奏感,越做越潇洒,越久之后越自然。因为这种节奏帮助他们找到【心流】。顺着心流就容易事倍功半。我们画毛笔画时也是一样,遵从心流,寻找节奏,要比大量重复的练习来的重要的多。
我们看到传神二字的时候,觉得远远不如一幅现代的油画或者精细的素描看起来传神,这是我们的审美判断体系有些不同。其实这就是中国画的审美,一直是极其微妙的,在古拙、淡雅、飘逸中找到美感,欣赏那种若有若无的那种非常隽永的、含蓄的美。
“临”和“摹”,临就是看,临渊就是靠近、面对、面临的意思,就是观看,先仔细的观看再描摹。意临是说在概念中,在意识中去把握,然后去描摹。意临就是创造性的临摹,我们画的时候完全要放开。
临摹期间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东西,不过原画中旧的东西、老的东西也是可以成为我们经验的一部分。
如果在画之前你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想。”想不出来完全是ok的,因为每个艺术家做之前都不知道怎么做的,他都需要克服一些难题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所有的老师每件创作的时候,除非他重复自己,不然自己都是想破头的,所以其实,世界上没有简单的作业,尤其在每个阶段的最后一节课的时候都是要想破头一下,想破头之后就开了,就很自由了。
西方画当然有很概括的线条和非常精准的描摹,但是中国画更加简练,通常是几笔就画出来了。所以我们在这两种之间,比如我们看我们家里人,想画你的爸爸妈妈,你可能用西方绘画的时候,素描、轮廓线、明暗,这些光都去处理,但如果你用中国画画的时候,你可能会从你妈妈、爸爸脸上找到最具有代表性的几根线条,一些细节、线条,就是用最准确的线条把它画出来。这是中国画的不一样,因为中国画条是线条的艺术。所以这两个是一个区别。
进阶课
曾有人问我:敦煌艺术中怎么越往后色彩越少,线条越来越多呢?我说:中国人的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了解了线条之美,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门一样,了解了中国艺术。
以前都是生活器皿,但是我们现在重新挖掘出来之后,完全把他们当做了艺术品,美的事物在欣赏。 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转化呢? 因为上面的纹样与线条是美的。这经过了工匠大量时间的练习所达成,形成了一种无心之美。
古陶纹样中的线条有疏密相间的秩序之美。到了后期之后,在秩序之美基础上,又多了一种不同的生命力,出现了更多元的形态。 这都是画家手中的一枝毛笔达成。
我们的绘画课一直都在了解背后的文化,首先要了解画家的眼睛和心,还包括他的手。跟着他看一遍学一遍,这时候你的体会是更加深入的,再回过头去看文化,就会更有感触。像手伸出来一样,有短有长有粗有细,这就像节奏。我们看徐渭的画好像能听出来摇滚乐一样,这就是水墨里的节奏。